耳鸣吃中药是否有效,要根据引起耳鸣的病因来综合分析。 引起耳鸣的原因比较多,如果是耵聍栓塞引起的耳鸣,吃中药没有效果,需要将耵聍取出来解除对耳道的压迫,才可以改善耳鸣的现象。对于化脓性中耳炎、外耳道炎引起的耳鸣,一般服用中药效果也不是太好。局部需要应用抗生素滴耳液,并结合口服抗生素控制炎症,才能有效的改善耳鸣的症状。 如果是肾虚引起的耳鸣,服用中药有效果,比如六味地黄丸、五子衍宗丸、肾宝片等药物。可以补充肾气,可逐渐改善耳鸣的情况。
耳朵有黄黄的黏液,可能是油性耵聍、外耳道湿疹、化脓性中耳炎等原因引起的。 油性耵聍多是遗传因素导致的,一般会表现为双侧耳朵,由于皮脂腺和耵聍腺分泌旺盛所致,表现为黄色的油性耵聍流出。平时注意定期到耳鼻喉科门诊,用吸引器吸出来。外耳道湿疹会引起耳朵发痒,有丘疹的水泡,抓挠水泡破溃后也会流出黄黄的黏液。 化脓性中耳炎是炎症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流出黄色的黏液,伴有耳闷、听力下降。
耳朵痒出血了,要停止捉挠耳朵,用无菌棉球按压止血,再查找引起耳朵发痒的原因,对症止痒治疗。 引起耳朵发痒的原因比较多,要前往耳鼻喉科就诊,查明其原因。外耳道湿疹引起的发痒,要将外耳道的分泌物清理干净,同时应用抗过敏的药膏涂抹在患处。耵聍栓塞引起的耳朵发痒,可以用耵聍水将耵聍泡软后取出耵聍能改善瘙痒。 外耳道炎症引起的,耳朵局部可以应用抗生素类的滴耳液,结合口服抗生素控制炎症能改善瘙痒。
耳朵下面肿了但不疼可能是皮脂腺囊肿、皮下脂肪瘤等原因引起的。 耳朵下面的皮肤有较多的皮脂腺分布,如果皮脂腺导管发生堵塞,由于局部的分泌物不能正常排出滞留在局部,会形成囊性的肿物,进而引起耳朵下面有肿物。一般不会引起疼痛,只有并发感染时才会导致出现疼痛感。 另外,也考虑是皮下脂肪瘤形成的肿物,多见于过度肥胖的人群。由于皮下的脂肪细胞堆积过多,从而形成脂肪瘤。如果脂肪瘤比较小,没有对神经血管造成压迫,就不会引起疼痛感。
耳朵下侧疼肿可能是淋巴结肿大、皮脂腺囊肿感染、腮腺炎等原因导致的。 如果患有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牙龈炎,由于炎症会通过淋巴管到达耳朵下侧的淋巴结,会引起炎症性的反应导致肿痛。局部皮肤升温严重时可伴有发烧的情况。也可能是由于皮脂腺囊肿合并感染引起的疼肿。如果受到病毒感染诱发腮腺炎,也可导致耳朵下侧的淋巴结出现疼痛,并伴有发烧的情况。 除此之外,如果受到结核感染,也可引起淋巴结出现肿大、疼痛。
耳朵皮肤起皮屑伴痒可能是湿疹、真菌感染、过敏因素等原因引起的。 1、引起耳朵皮肤起皮屑伴痒的原因比较多,如果局部出现有小水泡,可能是外耳道湿疹,主要表现为奇痒,抓挠会造成水泡破溃,引起起皮屑、渗出液体,伴有耳朵潮湿等相关的症状。 2、受到真菌感染也可引起耳朵皮肤起皮屑,伴有瘙痒症状,主要由于耳朵潮湿或长期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引起的。 3、可能是过敏因素引起的,由于接触过敏原引起耳朵的皮肤形成过敏性反应,导致有皮屑发痒。
耳朵脸发热可能是过度紧张、发烧的预兆。 1、如果在社交的场合由于过度紧张,体内的血液循环加速,导致脸发热、耳朵发热,一般通过调节情绪能逐渐缓解。 2、考虑是发烧引起的,由于体温上升过高会导致体内的血液循环加速,脸部、耳朵的血管扩张,出现发热的表现。可以用体温计测量腋下体温,就可以确诊。体温超过38.5摄氏度以上,可以服用退烧药,结合物理降温处理。同时要多饮水,促进体内毒素排出,促使体温快速下降。
耳朵里总是有干皮屑可能是皮肤干燥、过敏因素、真菌感染等原因引起。 1、气候比较干燥的季节,如果摄入的水分不足,导致耳朵里面的皮肤干燥引起脱皮。补充体内的液体量,局部涂抹湿润的润肤霜,能缓解症状。 2、可能是过敏因素,如果接触过敏原后会导致耳朵发痒、干燥脱皮,可给予抗过敏的药物涂抹在患处,能改善症状。 3、如上述的原因也考虑真菌感染引起,也会表现为耳朵发痒、皮肤脱屑,可给予抗真菌的药物治疗。
耳朵里破皮、流水,可以在局部应用碘伏消毒,并根据其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 耳朵里破皮、流水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局部可以应用碘伏消毒2~3遍。再应用消炎的药物涂抹在破损的位置,促进炎症消退。改善局部的疼痛,减少炎性液体的流出。 对于外耳道湿疹引起的破皮、流水,局部应用消毒液消毒后可以涂抹一些激素类的乳膏,比如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并结合口服抗组胺类的药物进行治疗,比如氯雷他定、盐酸西替利嗪等药物,能逐渐改善上述症状。
耳朵里皮屑很多要查找原因,然后再给予相应的治疗。 耳朵皮屑很多有可能是湿疹引起的,也有可能是真菌感染导致的。如果确诊是外耳道湿疹引起的皮屑,局部可以涂抹湿疹药膏。并结合口服抗组胺类的药物,比如盐酸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控制皮肤组胺的释放,改善瘙痒的症状。要避免用手抓挠瘙痒的部位,逐渐改善皮屑多的症状。 对于真菌感染引起的皮屑多、发痒,可涂抹抗真菌药膏,并结合口服抗真菌的药物进行治疗。需要保持耳朵的清洁、干燥,不要让耳朵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