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脑血管畸形、自发性脑出血、脑动脉瘤及各类脑和脊髓肿瘤外科治疗
陈衔城,男,主任医师,教授,科副主任,擅长脑血管畸形、自发性脑出血、脑动脉瘤及各类脑和脊髓肿瘤外科治疗。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承担和参加国家“七五”、“八五”、“九五”、“十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卫生部、上海市领先学科和重点学科等科研课题多项。所主持研究的和参加研究的课题“脑动静脉畸形的显微外科治疗研究”曾获卫生部科技成果甲级奖,“NJS--7型脑脊液分流装置的研制和临床应用研究”获江苏省科技成果奖,“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病手术新方法治疗研究”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病手术新方法应用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研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应用微创技术治疗重度脑室内出血”获上海市临床医疗成果三等奖,“重组链激酶(r-sk)研制、开发与临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颅内巨大动脉瘤、巨大动静脉畸形外科治疗的深入研究”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重组链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微侵袭方法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前瞻性研究”获上海市科技成果证书,“基因重组链激酶(rSK)在急性脑卒中外科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已通过上海市科委科技成果鉴定。发表学术论文11O余篇,其中“显微神经外科技术训练方法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分级建议”、“高血压脑出血内外科治疗疗效比较”、“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64例报告”、“重组链激酶在脑内血肿动物模型中的局部应用”、“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中重组链激酶的局部应用”、“重组链激酶在重度脑室内出血外科治疗中的应用”、“高血压脑出血内外科规范化治疗的疗效比较—多中心随机前瞻性研究”、“基因重组链激酶和基因重组葡激酶溶栓作用的实验研究”、“脑池应用重组链激酶预防猪迟发性脑血管痉挛”、“胼胝体动静脉畸形”、“巨大型脑动静脉畸形术中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仪监测”、“脑动静脉畸形的3D—CTA形态学评价”、“脑动静脉畸形的显微外科治疗”、“小脑桥脑角脑膜瘤的诊断和治疗”、“13例小胶质肉瘤临床分析”、“巨大型侵袭性垂体腺瘤67例分析”、“人脑胶质瘤病理分级与1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关系的研究”、“巨大型侵袭性垂体腺瘤癌基因相关蛋白的研究”、“外源型P14ARF基因对人脑胶质瘤细胞生长的影响”、“亲细胞非均质分子脂质对人脑胶质瘤细胞系的抑制作用”、“脑出血后脑组织水、离子变化及水蛭素的作用”、“大鼠实验性脑出血自由基对脑组织的损伤作用”、“短暂缺血预处理减轻缺血性脑损伤的研究”、“一氧化碳对局灶性缺血脑组织的影响”、“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早期脑内HO--1蛋白的表达”、“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脑内HO--2蛋白的表达”等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参加主编“神经外科手术图解”(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现代神经外科学”两部专著;参加编写“神经系统疾病基础与临床”、“老年神经病学”、“实用外科学”、“现代肿瘤学”、“神经外科(临床袖珍手册)”、“神经外科手术图解”(江苏科技出版社)、“神经病学新理论和新技术”等1O余部专著。1987年曾赴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神经外科进修学习。多次参加美国、日本的国际神经外科学术会议。参加多届在上海举行的国际和国内神经外科大型学术会议的筹备组织工作。多次在全国、华东地区及上海市神经外科学术会上报告论文。培养硕士研究生15名,博士研究生1O名。曾获上海第一医学院先进工作者,华山医院优秀华山人,上海市高尚医德奖,华山医院优秀工会工作者,上海市医务工会优秀工会积极分子,上海市劳动模范和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
时间 | 上午 | 下午 | 晚上 |
---|---|---|---|
周一 | |||
周二 | |||
周三 | |||
周四 | |||
周五 | |||
周六 | |||
周日 |
眼科常规检查既包括健康人的眼科筛查,如升学、就业、入伍前的体
运动诱发电位(MEP)包括电刺激及磁刺激两种,近年来临床多采
颈部CT检查影像可用于颈部软组织、甲状腺、颈部淋巴结的诊断。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是小细胞肺癌的首选检查指标,并
神经电生理检查是一类针对神经系统的检查,检查的手段包括脑电图
三级甲等
总院:上海市乌鲁木齐中路12号;东院:浦东新区红枫路525号(近明月路);北院:宝山区陆翔路108号(镜泊湖路518号);江苏路分部:江苏路796号;静安分院:上海市西康路259号(新闸路口);肝病门诊:上海市静安区长乐路1040号;西院:闵行区金光路9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