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肺部出现结节,判断结节的良恶性程度的标准很大部分取决于肺结节直径的大小、肺结节是否会进行的增大,如果肺结节的直径越大、肺结节存在变大的情况,就意味着肺结节为恶性肿瘤的可能性越大。 对于高度怀疑肺结节为恶性肿瘤的情况下,应该建议患者及时的进行肺结节的病理活检或者直接行外科手术切除肺结节,因为肺部恶性肿瘤的根治方法最有效的就是早期完全的手术切除。
肺部存在3cm结节是算大的,严格来说临床上将大于等于3cm的结节划分为肺部肿块,只有小于3cm的才视为肺结节。肺部病灶越大,代表着这个病灶是恶性病变的程度越大。 肺部结节或肿块向支气管管腔内生长时,可引起支气管阻塞征象。阻塞不完全时呈现肺段、叶局限性气肿,阻塞完全时则表现为肺段、叶不张。肺不张伴有肺门淋巴结肿大时,在胸片上肺下缘可表现为倒s状阴影。
对于胸口闷热难受,是否要考虑患者处在外周环境的影响,环境是否闷热不通气;或者患者是否存在精神因素的影响。病理状态的胸闷热难受可能的原因有较多,如: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 心血管疾病常见的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炎、高血压病、各种的心律失常等,都会引起胸闷的症状发生。而呼吸系统疾病可能有: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肺部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等。
对于肺部结节是否需要治疗或者就是单纯的定期随访,取决于较多的因素,如肺结节是实性肺结节还是非实性肺结节,肺结节患者有没有肺部恶性肿瘤的高危因素,肺结节的大小,肺结节有无改变等。 当患者无肺部恶性肿瘤高危因素,出现0.6cm以下的非实性肺结节时,可以采取定期随访即可,无需特殊治疗,如肺结节0.6cm是实性肺结节,建议每年复查一次,如胸部X线、肺部CT等。
肺部存在2cm结节,如果结节是良性结节,定期的复查即可。如果肺结节是恶性病变结节,则病情较为严重,需要通过相关的检查明确病理分型、有无转移等情况后,拟定治疗方案,如手术切除或者是放化疗等。 如果肺结节是恶性病变,随着疾病的进展会出现咳嗽、咳痰、胸闷、胸痛、咯血等相关症状。如果出现压迫症状,还会有呼吸困难等症状出现,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副癌综合征的情况。
肺脓肿好转主要可以根据患者症状来判断,如体温下降、咳痰减少等,也可以根据相关检查来判断,如行肺部CT可以观察到脓肿病变部位缩小、脓液吸收等。 肺脓肿是会导致化脓性炎症的细菌引起的,大部分的肺脓肿患者都会出现高热、胸痛、咳浓臭痰等。肺脓肿治疗方式是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抗生素的选择主要是依据痰液培养结果及药敏实验来选择,通常抗感染治疗时长达2周。
肺部彩超可以探测到是否存在胸腔积液,胸腔积液的量及位置及进行胸腔穿刺时彩超定位,也能探测肺部血管疾病,但是因为肺部是含气的脏器,彩超检查干扰较大,通常肺部疾病的检查以肺部CT检查和胸部X线检查为主。 肺部常见疾病主要以肺部的感染性炎症为主,其余的如肺部良恶性肿瘤、支气管扩张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气肿、肺纤维化、慢性支气管炎等。
肺部ct准不准有时候取决肺部病变范围的大小,当然ct排数越多,电脑系统转换为图像层数越多,代表ct能够检查出肺部病变越精确。“排”是指CT扫描机探测器的阵列数,一般排数越多,探测器宽度越宽,一次扫描完成的宽度越大。 因此有时可以将多“排”CT称为多“层”CT,在一般情况下两者的含义相同,即有多少“排”探测器,一次扫描即可完成多少“层”图像的采集。
很多的患者可能在体检肺部ct时,会被发现肺部存在结节影。临床上将直径小于等于3cm的病因不明确的一种多系统肉芽肿性病变称为肺结节,而直径大于3cm称为肿块。 结节直径越大,恶性病变的几率就越大。临床研究表明,约有30%~40%的小结节疑似为恶性病变。因此,早期明确肺部结节的性质,对良恶性进行准确的判断,对于早期手术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疾病的诊治,常常需要结合患者既往史、病史、症状、体格检查、相关辅助检查,排外了其它疾病后才能做出最后诊断。 肺部的疾病引起的症状常见应该就是咳嗽、咳痰、发热、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等症状了,当然其它基本也会引起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比如说反流性食管炎、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急慢性的心力衰竭等。当感觉自己出现类似症状,怀疑存在肺部疾病,应该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