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从事心血管临床工作十余年,对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炎、心肌病等...

猝死的主要原因大多来自心脏。 一旦心脏无法提供所需的氧气和能量,人的生命就会突然终止。然而,除了心脏原因,大部分猝死也与脑部有关。因此,心脏和神经系统是两个较为常见的引起猝死的原因。但绝大多数猝死还是与心脏相关。

心衰病人如果出现不能平躺的情况,往往提示病情是很重的。 心脏不仅负责血液转运,还与肺部有很大关联。肺部负责氧气的吸收和呼出,而心脏负责给肺进行血液交流。如果心脏功能不好,特别是左心功能不佳时,很容易出现肺淤血,甚至肺水肿。一旦肺部出现淤血或水肿,患者就无法平躺,因为躺下会增加回心血量,加重心脏负担,使患者感到更加难受。 所以,如果心衰病人出现不能平躺、需要坐着喘气的情况,这提示病情相当严重,一定要即刻去就诊就医。

心衰病人的治疗和护理需要关注几个重要方面。首先,治疗原发疾病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找出导致心衰的基础疾病,比如高血压或冠心病。如果是因为冠心病导致的血管不通,就需要开通血管;如果是因为血压长期控制不好,那么首先要控制好血压。这是最基本的治疗原则。 其次,心衰病人需要注意避免一些容易诱发心衰加重的情况,比如劳累。心衰病人不能过于劳累,也不能感冒或着凉,因为感冒着凉会导致肺部分泌液增多,从而加重肺淤血的情况。此外,心衰病人不能过度饮水,因为心脏不能负担过多的水分,尤其是心脏已经存在问题的情况下。 第三,除了上述的注意事项外,心衰病人还要非常注重个人生活习惯,比如不能熬夜。如果出现心律失常,一定要积极干预。 总的来说,心衰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治疗的过程。治疗的关键是解决心衰的原因,避免诱因,并坚持服药和就诊,以保障心脏功能得到有效治疗。

心电图不能诊断心肌炎,也不能查出心肌炎。然而,结合你的不舒服、病史以及其他检查结果,心电图可以为诊断心肌炎提供一定的线索,但并不能确诊心肌炎。

心衰病人多久复查一次,这取决于患者的具体病情。 对于刚刚因为心衰出院的患者,前期复查的频率需要非常密切。有的医生可能会要求一周复诊,或者两周复诊,甚至在血液细胞有变化的情况下,可能需要三天后再复查。因此,对于这些患者来说,复诊的频率要密集一些。当心衰进入稳定期后,通常是三个月以上,复诊的频率可以调整为一个月,这时患者可以一个月来取药,并与医生讨论自己的个人情况。当然,如果患者家离医院很远,无法每月复诊,也可以调整为两个月。 总而言之,复诊的时间间隔与病情紧密相关,由医生来决定患者需要多久复诊一次。

如果在人的身上听到了奔马律,这提示可能是严重的左心衰竭。我们通常所说的心音,即心脏跳动的声音,是由心脏瓣膜的关闭和开放产生的。 当病人的心脏左心功能衰竭时,室壁运动不良,室壁运动张力过大,这会导致瓣膜的关闭和开放受到影响,从而产生额外的心音。如果听到了额外的心音,即奔马律的第三心音或第四心音,这通常提示心脏结构异常,特别是左心结构异常,导致左心结构功能下降。

心肌炎是否会留下后遗症,取决于其严重程度。 如果是轻型心肌炎,可能患者自己都没有察觉,病情就自行好转了。因为心肌炎的轻重程度取决于病毒侵蚀心肌细胞的范围面积,范围越广,对心脏的打击就越大,可能留下后遗症,甚至可能导致重症心肌炎或爆发性心肌炎,付出生命的代价。 相反,如果病毒侵蚀的范围很小,影响心肌的范围不广,对心脏的影响就很小,可能不会留下任何后遗症。因此,心肌炎是否留下后遗症,取决于病情的严重性。

预防心肌梗塞的唯一要素是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即“三早”。 很多冠心病病人,尤其是那些已经有危险因素的三高人群,在疾病早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病变进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可能爆发,就像水滴石穿,前面可能感觉不到,但到最后那一下滴穿时,就是爆发时期,这时往往已经晚了。要发现问题,第一要早些发现有没有漏水,第二要找出水滴从哪漏下来,第三要想办法把这个洞补住。因此,我们强调预防心肌梗死最重要的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早期预防。 一旦有不良生活习惯,年龄男性大于45岁以上,女性大于55岁以上,都应该常规筛查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尤其是如果还合并有危险因素,比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以及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熬夜、失眠、不爱运动、肥胖等,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所以这时就应该早点去筛查,有问题提早治疗。早期发生冠脉狭窄或冠脉病变时,就要早期吃药干预,不要等到水滴石穿的最后一刻才回过头来。

心肌缺血,无论是轻度、中度还是重度,都需要查明其原因。 心肌缺血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血管问题、心肌本身的问题、贫血以及心脏能量代谢问题等。不同的原因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因此,关键不在于单纯处理心肌缺血,而在于查明引起心肌缺血的具体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进行治疗。这样做可以防止心肌缺血从轻度加重到中度,甚至发展到严重的程度。所以,明确心肌缺血的原因并对症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心衰病人发展到吃不下饭的程度,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心衰问题,因为他吃不下饭很有可能与心衰病情的发生与发展相关。 由于心脏功能下降,可能会导致胃肠道症状。在这种情况下,解决心衰问题是第一步。第二步,一定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有些病人可能到心衰终末期会出现恶液质营养极度差的情况,这时还需要结合营养科的专家进行专门的对症营养支持。

老人出现心衰时,其治疗方法与正常人相同。然而,老年人出现心衰的比例确实比年轻人要大,这是因为心脏功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老年人心脏功能减退是不可避免的,但并不意味着无药可医。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心脏功能下降是与年龄自然规律发展有关,还是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果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那么还需要进行积极的治疗。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老年人就应该心衰,而不去管它。虽然自然规律无法抗衡,但在很多情况下,心脏功能下降并非仅由自然规律影响,还往往与疾病因素有关。因此,医生能做的是去除这些疾病因素的关联。

心肌缺血可能导致头晕,但并非所有头晕都与心肌缺血直接相关。 当心肌缺血严重到影响血液循环时,可能会引起头晕。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在血压控制不佳、血压过低,或者心肌缺血导致心跳过慢时。如果血液循环不畅,头部或脑部没有足够的血液供应,就可能出现与心肌缺血相关的头晕。

严重心衰通常意味着患者已经进入终末期状态,这种情况下的预后通常不佳,甚至可以说是直接走向死亡。因此,我们不应该等到心衰变得严重时才去就医,而是应该在早期阶段就尽早寻求医疗帮助,以便尽早逆转病情。 当然,如果病情已经发展到这个程度,首要任务是立即寻求医生的帮助,尽可能进行治疗和挽救。这包括处理病因,以及使用特殊装置来延长预后或改善症状。然而,我要提醒大家,不要等到病情发展到不可逆转的状态时才寻求医疗帮助,因为那时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可能承受不了的代价。 所以,一定要在心衰早期就开始治疗,一旦发现有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就应该开始管理,不要等到心衰发展到不可逆转的地步,直接走向死亡终末端时才追悔莫及,那时一切都已无济于事。

心肌缺血不是老年人的专属疾病,年轻人也可能患上。 无论是哪个年龄段,一旦出现心肌缺血,首要任务是查明其病因,了解是什么导致了心肌缺血。心肌缺血往往提示着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一旦发现心肌缺血,最重要的是要查明其原因和严重程度,然后才能确定接下来的治疗方案。 心肌缺血可能与基础疾病相关,因此在治疗心肌缺血之前,需要先治疗这些基础疾病。

如果心衰发展到躺不下去的程度,这往往提示病情已经非常严重。因此,这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马上到医院去就诊。 如果无法及时就诊,一定要控制好入液量,不要多喝水,因为这种情况下多喝水只会让躺不下去的情况更加严重。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拖延,否则只会导致更恶劣的事情发生。一旦心衰进展到已经躺不下去的程度,第一件事情就是立刻去看病。

心衰病人是否需要吃利尿剂,以及何时吃,取决于他们的具体病情。并不是所有心衰病人都需要长期服用利尿剂,但如果病情需要,有些人可能会长期服用。 通常,那些曾经出现过脚肿或呼吸困难的患者,或者心衰病人同时伴有肾功能不全,医生会开具利尿剂来减轻心脏的负担。随着病情的发展或改善,医生会根据病情的变化来决定是否需要继续使用利尿剂,或者是否可以停服。

心肌缺血的典型症状通常在活动状态下或心脏需要做功时出现,比如跑步、爬楼梯或做重家务时。这时,人们可能会感到胸口不舒服,好像有块大石头压住,或者像穿着高领毛衣、用手掐着脖子一样,很容易感到疲劳。例如,原本可以一口气爬五楼,现在快步爬两楼就感到不适,或者有些老人在追赶公交车时,跑几步就感到胸痛和压迫。这些都是心肌缺血的典型症状。 当然,还有一些不典型的症状,比如疼痛放射到下颌部,被误认为是牙疼;或者放射到左侧食指和无名指,甚至放射到左侧肩背部。心绞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疼痛,而是一种憋闷感、压榨感,像块石头压得喘不过气。有些病人甚至没有症状,临床上称之为无症状心肌缺血。但无论有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病人都面临着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都需要查明、干预和处理。

一般来说,对于心脏缺血或有心脏病的患者,不建议服用含有高咖啡因浓度的咖啡。 因为咖啡因属于心脏刺激元素,如果咖啡中的咖啡因含量过高,往往会增加心脏消耗,这对心肌缺血病人是不利的。所以,如果是心肌缺血患者或血管有问题的患者,不太建议服用高含量咖啡因的咖啡。

高血压患者如果长期血压控制不佳或不进行治疗,很容易发生心梗。 因此,高血压患者绝不能因为感觉不到不适就忽视对高血压的管理。长期的高血压会对血管造成损害,如果不加以控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会出现障碍。在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的情况下,血管上会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而导致冠心病的发生。一旦这些斑块破裂形成栓塞,就会引发心梗。 这种变化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心梗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由于前期危险因素的逐渐积累,在某个点爆发。这些危险因素包括血压、血糖、血脂、吸烟和熬夜等的影响。

心肌缺血有时可以通过心电图检查出来,但有时也可能查不出来。 心电图只能反映某一时刻的心电反应情况。在很多情况下,心肌缺血需要在胸痛、胸闷或不适发生时进行心电图检查,才能捕捉到相关信息。这要求我们在感到不舒服时做的心电图与没有不舒服时做的心电图进行对比,观察是否有变化,才能做出初步判断。 因此,单份心电图并不能确诊心肌缺血。在临床上,如果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医生通常会建议进行更多检查,以联合判断是否真的存在心肌缺血。所以,仅凭单份心电图很难确定是否真的有心肌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