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口腔颌面部肿瘤、口腔癌、颌骨肿瘤、唾液腺肿瘤的诊治及显微外科和颌面部组织缺损的数...
刷牙出血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口腔疾病、系统性疾病、药物和不良生活习惯。 1、口腔疾病主要指牙龈炎和牙周炎。 2、系统性疾病则主要包括血液系统的疾病,如白血病、血友病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3、此外,肝硬化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引起凝血功能障碍,从而导致刷牙出血。 4、一些药物,如苯妥英钠、硝苯地平和环孢素,也可能引起牙龈增生和牙齿菌斑堆积,进而引发牙龈炎和刷牙出血。 5、不良生活习惯方面,牙刷刷毛过硬、刷牙方法不正确或用力过猛都可能损伤牙龈,导致刷牙出血。
口腔癌患者术后,若创面伤口未完全愈合,可能需要暂时禁止从口腔进食。此时,一般会留置胃管鼻饲以保证术后营养供应。 当吞咽功能恢复到一定程度后,会拔出胃管。拔管后,患者应先进行流质饮食,然后根据病情恢复情况,逐步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及普通饮食。医生会根据手术情况合理安排饮食方式。 此外,术后营养搭配对口腔癌患者也很重要。患者应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并选择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应避免高脂肪饮食、高温油炸食物以及腌制、烟熏、碳烤等食物。同时,应避免太烫或刺激性强的食物,并忌烟酒和槟榔。
吃槟榔会显著增加口腔癌的患病风险。 咀嚼槟榔是目前已知确切的口腔癌致病因素之一。槟榔中释放的化学物质,如槟榔碱等具有细胞毒性,而咀嚼槟榔的机械刺激可以对口腔黏膜造成损伤。在这种物理和化学的刺激下,槟榔会导致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并且显著增加口腔癌的患病风险。 因此,建议大家避免咀嚼槟榔。如果有咀嚼槟榔史的患者出现口腔黏膜里面的新生物,或者溃疡溃破,应尽量到专科医院或者口腔医院做检查。
刷牙时,我们是可以刷舌头的。 舌头表面覆盖着一层舌苔,这层舌苔主要由脱落的细胞、唾液、细菌和食物碎屑等组成。因此,在刷牙的时候,我们应该认真清洁舌头,这样做可以避免口腔异味,防止龋齿恶化,以及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 在刷舌时,我们可以购买专门的工具,或者使用牙刷轻柔地刷舌头的表面,避免用力过猛。另外,使用柔软的纱布来清洁舌头表面也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口腔癌晚期可以通过合理的治疗实现治愈。 晚期口腔癌主要采用综合序列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等方法。在合理的治疗下,晚期口腔癌可以得到治愈。随着科学研究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治疗手段逐步应用于临床,这有助于提高晚期口腔癌的治愈率。 总体而言,口腔癌是一种可治疗的疾病,我们提倡早诊早治,越早治疗,预后越好。
口腔癌可能导致牙痛,特别是中央性颌骨癌,这种病变发生在颌骨内,表现为牙痛、局部疼痛以及下唇麻木。许多患者误以为是牙痛而选择拔牙。 此外,牙龈癌作为口腔癌的一种,也可能导致局部疼痛,常被误认为是牙痛。当其他部位的口腔癌侵犯到牙槽骨时,可能会造成牙槽骨破坏和牙齿松动,引发疼痛。 然而,这些疼痛与普通的牙痛不同,需要专业医生结合病史和检查来做出准确判断。
口腔溃疡的致病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免疫、精神、营养和创伤等。 1、首先,口腔溃疡具有一定的家族易感性,与遗传相关。 2、其次,当免疫力下降时,口腔黏膜的免疫平衡被打破,可能导致口腔溃疡的出现。 3、此外,精神压力较大时也会导致免疫力下降,从而引发口腔溃疡。 4、再者,人体营养物质的缺乏,如铁、锌、叶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摄取不平衡,同样可以导致口腔溃疡。 5、最后,创伤因素,包括咬合创伤、残根、残冠、锐利的牙尖,以及义齿和正畸托槽等机械损伤,也是导致口腔溃疡的原因之一。
漱口水不能代替刷牙。 正确的刷牙是目前最有效的清洁牙齿方式,可以有效清洁牙垢、牙菌斑及食物残渣。任何漱口水都无法代替刷牙。 漱口是利用口腔颊部鼓漱的动作,作为驱动水流对口腔及牙面进行冲刷,但其力度不足以彻底清洁口腔及牙齿。
口腔癌的预防分为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是针对发病因素的预防,应避免接触各种致癌因素,如吸烟、饮酒、咀嚼槟榔,同时应及时处理口腔内的残根、残冠和不良修复体,重视口腔卫生,促进口腔整体健康,并定期进行口腔保健和检查 。二级预防,也称为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口腔癌的发生部位相对表浅,通常会有以下症状:第一,溃疡经久不愈,特别是溃疡的位置固定,2-3周都不好转,需要警惕口腔癌的可能;第二,口腔有新生物,如肿物、包块、硬块等,特别是菜花状的新生物要特别谨慎;第三,口腔黏膜的颜色变化,如红色可能是口腔黏膜的红斑,白色可能是口腔黏膜的白斑,黑色可能是口腔黏膜的黑斑或黑色素瘤,蓝色可能会是口腔的黏液表皮样癌;第四,出现感觉异常疼痛和麻木,以及口腔功能的障碍,如牙齿松动、张口受限、伸舌偏斜等,都有可能是口腔癌的早期表现。 三级预防是指及时临床治疗,目的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发现越早,口腔癌的范围越小,治疗相对来说越简单,手术的创伤越小,预后越好。
口腔癌是一种恶性肿瘤,生长较快,具有较大的破坏性。它向周围组织浸润性生长,可以破坏邻近组织器官,而发生功能性障碍。 疼痛是口腔癌可能出现的临床症状之一,当感觉神经受到侵犯时,可引起疼痛、麻木和迟钝。 此外,随着肿瘤的生长,肿瘤表面会出现坏死、糜烂,甚至于溃烂出血而引发疼痛。在咀嚼、吞咽时,会出现疼痛或者疼痛加重。
口腔癌患者即使脸部出现溃烂,仍然可以接受手术治疗。 治疗口腔癌的主要方法是手术,同时还会结合放疗、化疗、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等综合序列治疗。脸部溃烂并不意味着不能进行手术治疗。医生通常会根据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判断口腔癌的分期,并根据分期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医生还可以进行修复重建手术,利用软组织和骨组织来修复因切除肿瘤而造成的缺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患者的容貌和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口腔癌并非遗传病,但它与遗传因素有关。 这意味着遗传与口腔癌的患病风险相关,但遗传的并非口腔癌本身,而是对疾病的易感性。口腔癌的发生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因素属于内因。 因此,即使家族中有人患口腔癌,也不必过于担心。关键在于做好口腔癌的预防工作,避免接触口腔癌的致病因素,比如烟酒和槟榔,同时处理好不良修复体、残根和残冠等问题。
口腔癌早期可表现超过两周不愈合的溃疡;黏膜出现白色和红色的病损;口腔中无明显原因的反复出血、麻木、疼痛、灼热或干燥感;口腔或周边出现疼痛、肿胀、肿块或者包块;戴假牙时极不舒服的肿胀和疼痛;肿块或者异物的堵塞感、咀嚼、吞咽、讲话困难;牙齿松动,特别是没有明显的牙齿问题的牙齿松动。
一旦怀疑口腔癌,可以前往医院进行以下检查: 1、查体:医生会检查口腔以及嘴唇有无异常,例如是否有溃疡、白斑、包块等。 2、组织活检:如果发现可疑的部位,可能会切取一小部分组织进行活检。 3、影像学检查:如CT、磁共振、PET-CT等检查,来判断病变的范围及其周围组织的关系,分析肿瘤转移情况。
口腔癌术后有可能会复发。 合理的治疗结合术后规律的随访复查,可以监控肿瘤的复发情况,能够很好的控制复发。即便是出现复发,规律的随访复查亦可早期发现,从而予以恰当的治疗,提高患者生存及生活质量。 因此,口腔癌术后建议患者规律随访复查。
口腔癌的发病因素包括内因和外因。 1、内因:包括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神经内分泌等因素。 2、外因:包括物理、化学、局部微环境、病毒感染和营养等因素。咀嚼槟榔就属于外因。此外,局部刺激因素、不良饮食习惯、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也与口腔癌的发病密切相关。
口腔癌的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 对于早期口腔癌,优先选择手术治疗,也可行根治性放疗;而对晚期口腔癌,会结合肿瘤的临床及病理分期,采用综合序列治疗。 此外,由于口腔癌的治疗会对患者的容貌外形及功能造成一定的损伤,医生还会行修复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