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比重偏高,常见的原因跟尿液浓缩有关系,或者是饮水量不足导致的。尿比重反应的是肾小管的浓缩功能,一般来说,通过多饮水、勤排尿以后,尿比重可以恢复。 在临床上,更关注尿比重的偏低,因为它代表可能有肾小管的功能受损,或者是尿崩症等疾病。在尿常规中除了尿比重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项目代表着不同的意义,比如出现尿蛋白的阳性,则反应有肾脏方面的疾病,像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出现尿白细胞阳性,则提示有尿路感染。
急性肾炎,在临床上会表现出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症状。这个疾病好发于儿童,有可能会出现肉眼血尿。 导致急性肾炎的主要原因,跟链球菌的感染有关系,患者可以表现为抗链o的增高、补体c3c4下降。结合患者的病史、尿检等项目,可以明确诊断。这是一个自限性的疾病,所以说对于急性肾炎的患者,通过对症治疗以后是能够治愈的。 平时要注意定期随诊复查,监测指标变化,在生活方面注,意预防受凉感冒,不要熬夜。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类非常严重的肾脏疾病。患者可以表现为肾功能的进行性恶化,在短时间之内就会发展到肾衰竭尿毒症。在临床上会表现出尿量减少、血尿蛋白尿,高血压等特点。 它包含的类型有三种,分别是抗GBM肾病、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免疫复合物介导的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可以通过完善相关检查,明确具体的病理分型,针对性的治疗。用药过程中,要注意监测病情变化,根据相关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肌酐清除率的计算公式,需要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以及所测的肌酐数值进行计算。 一般来说,肌酐清除率在100左右,这一项指标反应肾燥,对于肌酐的清除能力,也就是反映肾脏功能的好坏。如果出现肌酐清楚率的下降,提示可能有肾脏损伤,常见的病因包括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等,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相关检查,评估病情,明确病因再针对性的治疗。 很多肾脏疾病发展到最终阶段就是尿毒症,需要开始肾脏替代治疗,比如:血液透析或者腹膜透析。
肌酐清除率,反应的是肾脏对于肌酐的清除能力,也就是说反应肾功能的好坏。这个指标偏低,则代表可能存在肾功能损伤。可以通过检查肾功能、尿常规、肾脏彩超等项目,初步评估是否有肾脏方面的疾病,以及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 在临床上能够造成肾损伤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各种类型的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药物相关的肾损伤等。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病因,制定治疗方案。在日常生活方面注意多喝水,勤排尿,不要熬夜,过度劳累,避免造成肾脏损伤。
肌酐偏低常见的病因包括蛋白质营养不良,体型瘦小或者是女性的妊娠期间容易出现肌酐偏低的情况。 肌酐主要来源于人体的肌肉组织,所以,肌肉容量少的人群肌酐会偏低一些。女性在妊娠期间肾脏的滤过率会代偿性的增加,对肌酐的清除能力也会增强,就会表现为肌酐偏低。一般肌酐偏低没有问题,注意改善饮食,多吃肉、蛋、奶以及适当的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就可以。 临床上应该更关注是肌酐增高的问题,因为肌酐增高代表有肾功能不全,需要明确具体的病因进行治疗。
肌酐是人体的一种代谢废物。肌酐增高说明出现了肾脏方面的问题。 肌酐每天的生成与排泄相对稳定,绝大多数的肌酐需要通过肾脏来排泄。肌酐升高的病因包括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等。肌酐升高的幅度越大说明肾脏损伤越严重。肌酐超过707时说明肾脏疾病发展到了尿毒症,需要开始透析治疗。 平时要注意定期随诊复查,监测指标变化,根据相关的检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饮食方面注意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饮食。
当肌酐超出正常值范围,就说明出现了肾功能不全,肌酐增高的幅度越大,说明肾脏疾病越严重。 一般来说肌酐的正常值范围在50到106之间,肌酐超过172,处于肾功能不全的失代偿期;肌酐超过442,属于肾功能衰竭;肌酐超过707,则是尿毒症期。一旦肾脏疾病发展到尿毒症,就需要开始透析治疗。 在临床上能够引起肌酐增高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多囊肾等,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病因制定治疗方案。
肌酐低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肌酐生成不足,或者是肌酐排泄过多。 肌酐生成不足的原因,包括体型瘦小、肌肉发育不良、蛋白质营养不良等。而肌酐排泄过多,最常见的是女性的妊娠期。 肌酐是人体的一种代谢废物,主要来源于肌肉组织。一般肌酐偏低,并没有什么大问题,通过改善饮食,锻炼身体以后,肌酐可以恢复正常。如果出现了肌酐的偏高,则要警惕有肾脏功能的损伤,肌酐超过442umol/L是肾衰竭,超过707umol/L属于尿毒症。
胱抑素c偏高代表可能有早期肾脏损伤,比如说糖尿病、高血压引起的肾脏损害或者是早期的肾炎、肾小管功能受损等。需要进一步排查是否有肾脏疾病以及肾脏疾病的危险因素,通过检查肾功能、尿常规、尿微量蛋白等项目进一步了解病情。 平时在生活方面要注意保护肾脏,注意不能熬夜、过度劳累,不要吸烟、酗酒、暴饮暴食。还可以适当地锻炼身体,比如说快步走、游泳、打羽毛球等运动。还要每年进行健康体检,了解身体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