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酶原时间偏低一点是指凝血酶原时间小于11秒,通常此种情况是不需要进一步处理的。 凝血酶原时间的正常参考范围是11到13秒,当凝血酶原时间大于13秒,并且延长超过三秒以上时有临床意义。凝血酶原时间反应的是外源性凝血途径是否有异常,如果凝血酶原时间异常升高,往往提示外源性凝血途径当中的凝血因子有异常,比如七因子异常。
凝血酶时间正常是16到18秒,当凝血酶时间超过18秒,而且延长大于3秒以上时有临床价值。 凝血酶时间它是在血浆当中加入凝血酶的时间,如果凝血酶时间明显延长,往往是见于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或者是纤维蛋白原异常。对于凝血酶时间明显延长的患者来讲,出血的风险是比较大的,可以出现皮肤粘膜瘀点瘀斑,牙龈渗血,鼻腔出血,更重的情况,还可以出现脏器出血。
凝血酶时间低往往是没有临床意义的,不需要进一步处理。 凝血酶时间明显延长,则是有临床意义的,提示机体凝血功能障碍,有出现一系列出血事件的风险。对于凝血酶明显延长的患者来讲,往往是见于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或者是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此种情况下,是需要输注纤维蛋白原来改善凝血功能,预防出血或者是止血治疗的。
凝血功能异常的治疗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要改善凝血功能,另外一个方面则是要积极的治疗原发疾病。 凝血功能异常会导致一系列临床出血事件的发生,如皮肤粘膜瘀点瘀斑,牙龈渗血,鼻腔出血等,需要积极的输注含有凝血因子的血制品,如冷沉淀,新鲜血浆等来止血治疗,或者是预防严重的出血事件发生。 对于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来讲,输注血制品治标不治本,最重要的是要明确导致凝血功能异常的原因是什么,针对原因进行治疗,比如dic的患者就需要积极的治疗肿瘤,感染等原发疾病。
凝血功能当中包含了多种指标,要看每一种指标的异常。 比如凝血酶原时间,如果是延长的,延长大于三秒才有临床意义。 比如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如果延长大于十秒才有临床意义。 比如纤维蛋白原正常参考范围是2到4克每升,当纤维蛋白原异常降低的时候,提示机体有出血的风险。 比如D二聚体如果异常升高,可以用于鉴别原发性纤溶亢进和继发性纤溶亢进。
尿nag酶偏高,往往提示有肾脏疾病存在,比如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等。 尿nag酶属于溶酶体酶当中的一种,它主要是存在于肾小球、近曲肾小管内,如果肾脏出现损伤,就会导致尿中的nag酶明显升高。 nag酶升高的程度越重,提示肾脏损伤的程度越重。对于肾脏疾病的患者来讲,在治疗的过程当中也可以监测尿中的nag酶,评估治疗是否有效。
男性B型血女性O型血所生的孩子为B型血或者是O型血。 ABO血型的遗传是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的,也就是指孩子从父母当中各遗传一个血型基因决定了孩子的血型。 男性为B型血,能够提供给孩子B基因或者是基因,而母亲为O型血,只能够提供给孩子I基因,当孩子从父母继承B基因和I基因时,则为B型血,当孩子从父母继承基因时则为O型血。
男为A型血女为B型血时,所生的孩子可能是A型血、B型血、AB型血,还可能是O型血。 人类ABO血型的遗传是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的,也就是指父母各遗传一个血型基因给孩子,决定了孩子的ABO血型。 当父母为A型血时,可以遗传给孩子I抗原或者是A抗原,当父母为B型血时,可以遗传给孩子B抗原或者是I抗原。所以父母一个为A型血,一个为B型血,就决定孩子可能是A型血、B型血、AB型血以及O型血当中的一种。
血细胞异常的疾病以及发热持续、原因不明的疾病是需要进行骨髓检查的。 骨髓检查是血液内科常规检查,要检查骨髓,需要同时进行骨髓穿刺检查以及骨髓活检检查,二者均是在局麻下进行的。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互为补充,可以更好地评估骨髓的造血情况。 进行骨髓穿刺检查的时候还可以抽取骨髓液送检骨髓免疫分型、染色体、融合基因等一系列检查,而骨髓活检除了可以进行常规病理检查以外,还可以进行免疫组化检查。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可以有一线治疗,二线治疗。其中一线治疗包括了糖皮激素、丙种球蛋白,二线治疗则包括了雄激素,免疫抑制剂,利妥昔单抗以及促血小板受体激动剂,此外,二线治疗还包括了脾脏切除术。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是血液科常见的一种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它是由于骨髓当中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所导致的,具体的病因目前仍然不是十分的明确,考虑与免疫异常有一定的关系。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如果不是有活动性出血存在,或者是血小板严重减少,是不建议输注血小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