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当中白细胞的正常参考范围是4到10乘十的九次方每升,如果白细胞小于4×10的九次方每升为白细胞降低,白细胞降低的原因是比较多的,临床上常见的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重症的细菌感染; 二、病毒感染; 三、应用抗甲状腺药物、应用非甾体类药物; 四、风湿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造血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低增生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对于白细胞降低的患者来讲,需要明确病因,对因治疗,才能够有效的提升白细胞。
淋巴细胞绝对值3.6乘10的九次方每升是正常的,因为淋巴细胞绝对值的正常范围是0.8到4.0乘10的九次方每升。当淋巴细胞绝对值3.6×10的九次方每升时,是在正常参考范围以内。 如果淋巴细胞绝对值异常增高或者是异常降低就属于异常现象。淋巴细胞异常增高往往是见于病毒感染,还可以见于淋巴细胞增殖性肿瘤。淋巴细胞异常降低有可能是应用了糖皮质激素或者是血液系统造血疾病所导致。
ABO溶血的意思就是ABO血型不相合所导致的溶血,在临床上往往是见于血型不相合的患者进行输血或者是新生儿ABO血型不相合所导致的溶血。 近年来,由于输血越来越规泛化,由于ABO血型不合输血所导致的溶血发生极为少见。所以ABO血型不相合导致的溶血,只是在新生儿当中可以见到,而新生儿发生ABO血型不相合导致的溶血,往往是发生于那些母亲为o型血,父亲为b型血、a型血、或者是ab型血的新生儿。
腿上的紫癜怎么治疗要看腿上紫癜的类型是什么。 如果腿上的紫癜是过敏性紫癜所导致的,那么是需要根据具体的过敏性紫癜类型和严重程度来选择抗过敏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制剂等进行治疗。如果腿上的紫癜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所导致的,那么需要寻找导致血小板减少的病因是什么,对因治疗有效的提升血小板。比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需要一线应用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比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则需要应用环孢素、雄激素来促造血治疗。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比较多,可以分为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血小板减少,非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血小板减少。 血液系统疾病,导致血小板减少的有: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而非血液系统疾病,导致血小板减少的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相关性血小板减少、风湿免疫性疾病等。 血小板减少的后果,主要就是有出血的风险,轻症的患者皮肤粘膜瘀点、瘀斑;严重的患者可以鼻腔出血、牙龈渗血、甚至是便血、尿血;更为严重的患者可以脑出血,危及患者的生命。
中性粒细胞偏高的危害,需要看导致中性粒细胞升高的原因是什么。 一、细菌感染导致中性粒细胞升高,它的危害主要是可能会造成多个脏器功能障碍,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出现肾衰竭、休克,危及患者的生命。 二、糖皮质激素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升高,它的危害主要就是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以后有可能会出现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消化道溃疡、精神异常、电解质紊乱等危害。 三、急性白血病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升高,它的危害主要是白血病本身的危害,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出血事件、感染事件。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高,往往是见于过敏性疾病的患者,比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肠炎、哮喘、肠道寄生虫。 如果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异常增高,还有可能是血液系统造血疾病所导致的,比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当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时候,首先要询问患者是否有相关的过敏病史以及临床症状。如果排查了过敏性疾病以后,需要考虑是否有血液系统造血疾病的可能,必要的时候进行骨髓穿刺检查等进行明确诊断。
缺铁性贫血的患者需要补铁治疗,其中静脉补铁是最快的,口服补铁药物次之,而食物补铁是最慢的。 静脉补铁应用的药物是蔗糖铁注射液,口服补铁的药物有多种,如硫酸亚铁、琥珀酸亚铁、多糖铁复合物等,饮食补铁即指多进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瘦肉、血制品、动物肝脏等。 缺铁性贫血患者补铁治疗只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需要寻找导致缺铁的原因,对因治疗。比如消化道溃疡、消化道肿瘤等,需要积极地去除原发疾病,并将所缺乏的铁补至正常,才能够彻底治愈缺铁性贫血。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是指患者的血小板小于10×10的九次方每升,中性粒细胞小于0.5×10的九次方每升,网织红细胞小于15×10的九次方每升。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相比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疾病进展快,死亡率高。对于重型再生障性贫血的患者来讲,如果年龄小于35岁,首选同胞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年龄大于35岁或者没有同胞全相合供者,首选强化免疫抑制治疗。
淋巴细胞数的正常参考范围是0.8到4乘10的九次方每升,当淋巴细胞数小于0.8×10的九次方每升时为淋巴细胞数降低。 导致淋巴细胞数降低,可以见于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可以是骨髓造血异常的患者。糖皮质激素之所以会导致淋巴细胞数降低,是因为它有溶解淋巴细胞的作用,而血液系统造血异常,比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等,可以导致淋巴细胞数的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