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中中性粒细胞偏低,一方面需要预防感染的发生。另一方面需要完善一系列检查,如抽血、骨髓穿刺等。明确导致中性粒细胞降低的原因,然后进行对因治疗。 中性粒细胞降低会导致机体抵抗力差、免疫力低下,容易继发感染,所以需要预防感染的发生。要求患者戴口罩,避免去人多的场所,还要注意饮食洁净。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比较多,病因不同,治疗的方法也不同。所以需要完善抽血、骨髓穿刺、活检等一系列检查,明确导致病因后对症治疗,才能够有效地提升中性粒细胞。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否能治好,要看导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疾病能否治好。能够导致血小板减少的疾病有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等: 一、如果是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那么治愈率是比较低的。 二、如果是再生障碍性贫血,进行全相合同胞移植,或者强化免疫抑制治疗,是有望能够治愈的。 三、如果是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应用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等,通常可以将血小板升至正常,但是病程当中有可能会反复。
通过血常规来判断是否是缺铁性贫血,需要看以下几个指标: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如果患者的血常规表现为血红蛋白减少,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均明显降低,那么,提示患者是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此时高度怀疑是缺铁性贫血可能,因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在临床上90%以上都是缺铁性贫血。
淋巴细胞数偏高,就是指淋巴细胞数大于4×10的九次方每升。 淋巴细胞主要是病毒的效应细胞,当淋巴细胞数增高的时候,往往是由于病毒感染所导致的,比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就可以导致淋巴细胞的异常增高。此外,淋巴细胞数明显增高,还可以见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比如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 如果排除病毒感染,淋巴细胞异常增高,还需要进一步排除液系统疾病,需要进行骨髓穿刺、淋巴结活检,来进行排查。
单核细胞比例偏高,也就是指单核细胞的比例大于8%,因为单核细胞的正常参考范围是百分之3到8%。 首先,单核细胞是外周血白细胞当中的一种。白细胞除了单核细胞以外,还包括了中细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细胞,每个类型在白细胞当中所占的比例是不同的,功能也是不同的。 其次,单核细胞主要是病毒和肿瘤的效应细胞,所以当病毒感染以及肿瘤疾病的时候,单核细胞会明显升高。
血小板性紫癜是有望能够治愈的,需要进一步鉴别,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1、如果是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需要应用激素、丙种球蛋白、免疫抑制剂等治疗,有一定的治愈率。 2、如果是再生障碍性贫血,那么则需要应用环孢素、雄激素,甚至是同胞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也有一定的治愈率。 3、如果是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导致的,那么需要进行化疗或者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也是有一定的治愈率的。 4、如果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血小板减少,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以后是可以治愈的。
不突出于皮肤表面,不伴有瘙痒的红点,往往是白血病。 白血病的患者出现出血点,是由于血小板减少所导致的,在轻症的时候会出现皮肤黏膜的出血点、小片的淤癍,当出现出血点的时候往往是不对称的,没有瘙痒症状的,也不突出于皮肤表面的。 如果没有进行处理,出血点往往会新旧掺杂,出血点通常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就会消退,起初的时候出血点是红色的,逐渐会变成紫色的,黄色的最后消退。
紫癜跟淤青差别在于大小不同。如果出血小于两毫米为紫癜出血,大于五毫米则为淤青。 不管是紫癜还是淤青,都是出血性疾病,临床上常常见于血小板减少患者。导致血小板减少的疾病有多种,可以是血液系统造血疾病,也可以是非血液系统造血疾病。血液系统造血疾病有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非血液系统造血疾病则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等疾病。
血液科主要针对血细胞异常类疾病,常见的疾病有贫血、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 血液科的相关疾病,一般需要进行骨髓穿刺,以及活检等系列检查,来明确诊断。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间断的复查骨髓穿刺,评估骨髓造血情况。血液病患者往往会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需要间断的输注红细胞和血小板支持治疗。
骨髓是成人时期的重要造血器官。 成人时期所有的血细胞都在骨髓中进行造血,骨髓造血可以产生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白细胞又可以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每一种白细胞类型所占的比例,以及它们的功能均是不同的。通常来讲骨髓造血称之为是红骨髓,那些不再造血的骨髓则为黄骨髓,一般来讲随着人体寿命的延长,黄骨髓越来越多红骨髓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