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红细胞体积偏高,也就是指红细胞的体积偏大。 红细胞体积偏大,在临床上往往是见于大细胞性贫血,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以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巨幼细胞性贫血,是由于缺乏叶酸或者维生素b12所导致的,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则属于血液系统造血肿瘤。这两种疾病均表现为大细胞性贫血,而且均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另外,二者的治疗以及预后是不同的,巨幼细胞性贫血需要补充叶酸,维生素b12,往往可以治愈。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则需要应用去甲基化药物或者是化疗,往往是不能治愈的。
血小板低是否危险,要看血小板低的程度,血小板的正常参考范围是100到300乘十的九次方每升,如果血小板小于100×10的九次方每升即为血小板低。 如果血小板低,但是仍然大于30×10的九次方每升,临床上认为出血的风险并不大,也就是指并没有风险。而如果血小板低,小于30×10的九次方每升,甚至是更低的时候,出血的风险是成倍增加的,有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出血事件。如脏器出血,甚至是脑出血。
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过程是安全的,对身体的影响并不大。 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过程中,需要给捐献者打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动员干细胞。而打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部分捐献者会出现发热以及骨头疼痛,是与药物有关系的,当停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后,它所导致的发热和骨头疼痛症状都会消失,当出现发热和骨头疼痛症状的时候,可以应用退烧药以及止痛药物,往往可以控制。
嗜酸性粒细胞是白细胞当中的一种,正常参考比例为0.5%到5%,对于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的患者来讲,需要明确病因,对因治疗,才能够有效的降低嗜酸性粒细胞。 如果是由于过敏性疾病所导致的嗜酸性粒细胞高,需要应用抗过敏药物。如果是由于寄生虫导致的嗜酸性粒细胞高,则需要打虫治疗。 而如果是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所导致的嗜酸性粒细胞高,则需要进行化疗才能够有效的降低嗜酸性粒细胞。
红细胞分布宽度sd偏低,是指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差别比较小。在临床上往往见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患者。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多见于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慢性病性贫血和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的患者,需要补铁治疗,寻找并去除导致缺铁的原因;地中海贫血,如果程度严重,需要输血治疗;慢性病性贫血,则需要积极寻找以及治疗原发疾病;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则需要用大剂量的维生素b6进行治疗。
血小板低的时候,输注血小板是能够快速的提升血小板的方法。 血小板低会导致机体有出血的风险,需要积极地提升血小板,想要有效的提升血小板,需要明确血小板低的原因,对因治疗。如果只是单纯的输注血小板,或者是应用升血小板的药物治疗,治标不治本。 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是比较多的,比如血液系统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比如非血液系统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风湿免疫性疾病、药物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等。
急性白血病治愈的几率大约为50%到60%,具体类型的治愈率是不同的。 每一种类型的急性白血病,其预后都不同,比如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愈率是比较高的。因为维a酸和砷剂的出现,提高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愈率。而如果是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治愈率是极低的。因为该病的预后极差,治疗效果不理想。 急性白血病患者,目前的治疗手段,主要是化疗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血红素高也就是指血红蛋白高,血红蛋白高是由于红细胞增多症所导致的。 而红细胞增多症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另外一种是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属于骨髓增殖性肿瘤,需要进行骨髓穿刺、活检、基因等检查来明确诊断。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常见的继发因素有先天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肾脏肿瘤、鼾症、长期吸烟、长期高原居住等。
白血病m3指的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该种类型的白血病与其他类型的白血病相比不严重。 因为此种类型的白血病治愈率比较高,之所以它的治愈率比较高,是因为有维a酸以及砷剂的出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低危的患者,可以通过单纯的化疗达到治愈,不需要进行移植。而高危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可以在复发之后,再考虑移植的问题。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虽然整体治愈率较其他类型的白血病高,但是在初诊的时候是比较危重的。因为可能会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功能障碍,危及患者的生命。
血沉明显升高,有可能是风湿性疾病,需要进行风湿免疫指标检查来进一步明确诊断,但是血沉明显升高,除了风湿免疫性疾病以外,还可以见于其他的疾病,比如结核、重症感染,以及多发性骨髓瘤等的患者。 对于血沉明显增高的病人需要完善一系列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对因治疗,才能够有效的降低血沉,明确诊断后,血沉是治疗过程当中的监测指标,可以根据血沉的升降来评判患者的治疗是否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