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缺铁性贫血,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与孕妇时期机体生理变化有一定的关系。孕妇出现缺铁性贫血,要口服补铁药物,如:多糖铁复合物。该药物对孕妇来讲,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小。 但是有部分孕妇口服多糖铁复合物仍然会有严重的缺铁性贫血,那就需要静脉输注蔗糖铁注射液来补铁治疗。静脉补铁比口服补铁的速度要快。
紫癜的治疗方法,要根据紫癜的类型不同而决定。 如果是过敏性紫癜,是由于接触过敏原所导致的血管炎性疾病,治疗方法主要是要脱离过敏原的再接触,然后根据过敏性紫癜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选择抗过敏药物、激素、免疫制剂等进行治疗。 如果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则是由于血小板严重减少所导致的出血。它的治疗主要是补充血小板。但是对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补充血小板治标不治本。最根本的治疗方法是要寻找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对因治疗,才能够有效的提升血小板。如果只是单纯的输注血小板,依然会再次出现紫癜。
白血病不会传染人。 白血病不是传染性疾病,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性疾病。白血病的患者是需要就诊于血液内科常规诊治的。虽然是恶性肿瘤,但是白血病仍然有一定的治愈率,它并不是绝症。 白血病目前的治疗主要就是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诊断为白血病的患者需要进一步分型以及预后分层,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有一些白血病可以通过单纯的化疗就能够治愈。而有一些白血病需要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才有治愈的可能。
化疗后白细胞低的危害是患者抵抗力低下、免疫力差,容易继发感染。 感染的致病菌可以是细菌、病毒、结核等,还可以是支原体、衣原体等。化疗以后白细胞低的患者需要积极的预防感染,可以戴口罩。避免去人多的场所,饮食上也需要注意干净饮食。白细胞降低的程度越重,继发感染的风险越大。一旦继发感染,感染的程度也越重。重度的感染有可能导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甚至休克,危及生命。
嗜碱性粒细胞1.2%,是正常的。 嗜碱性粒细胞的正常参考范围是0%到1%。当1.2%的时候基本是接近正常范围上限的,此时不需要进一步处理,只需要定期的监测血常规,观察嗜碱性粒细胞的动态变化即可。如果嗜碱性粒细胞异常增高,往往是见于血液系统造血疾病,比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还可以见于过敏性疾病。比如哮喘、过敏性肠炎等。 嗜碱性粒细胞是外周血白细胞当中的一个亚型,它在白细胞当中所占的比例是最小的。
血常规包括了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而白细胞又包括了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在白细胞当中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为百分之50到70%。当中性粒细胞偏高的时候,往往可以见于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细菌感染的患者、急性应激状态的患者、以及白血病的患者。 只有明确导致中性粒细胞偏高的原因,对因治疗,才能够有效的降低中性粒细胞。
血小板计数正常参考范围是100到300乘十的九次方每升,当血小板小于100×10的九次方每升时则为血小板计数偏低,血小板计数偏低会导致患者有出血的风险。 临床上认为,如果血小板偏低,却仍然大于30乘10的九次方每升时出血的风险并不大。而当血小板偏低,小于30乘10的九次方每升时则出血的风险是成倍增加的,血小板偏低的程度越重,出血的风险越大。此时需要积极的输注血小板支持治疗,预防严重的出血事件发生。
抽骨髓会有一定程度的疼痛感,往往会表现为酸痛、胀痛,但是疼痛的程度是可以耐受的。 抽骨髓指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二者均是在局麻下进行,是血液科的常规操作。对于血细胞异常的患者,怀疑血液系统造血疾病时,就需要进行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进一步明确诊断。 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所应用的针,粗细是不同的,二者互为补充,可以全面了解骨髓的造血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
血浆包括大分子物质和小分子物质。大分子物质主要是白蛋白、球蛋白、血脂。小分子物质主要是葡萄糖、血钾、血钙、血氯、血钠等,还包括一系列的凝血因子。 如果血浆中的成分出现异常,会导致一系列临床事件发生。比如白蛋白降低为低蛋白血症,球蛋白增高则为高球蛋白血症。如果出现葡萄糖的异常升高,常常是糖尿病,出现血钾降低则为低钾血症等。
孕妇补铁,如果要从食物上进行补铁,就需要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能够增加补铁量。而含铁丰富的食物有瘦肉,血制品,动物肝脏等。如果口服补铁药物,口服多糖铁复合物是最好的,该药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 孕妇缺铁性贫血,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现象,通常为轻度的贫血。口服补铁的药物,以及通过食物补铁,往往可以改善。如果贫血的程度偏重,口服补铁药物以及饮食补铁疗效不理想,就可以通过静脉补铁来增加补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