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感冒发热后出现红疹,有可能是幼儿急疹。 婴儿急疹多发生在婴儿第1次发烧的时候,初期主要是以发热为主要症状,并且以高热为主。发热缓解之后会在婴儿躯干部、面部出现少许的红疹、皮疹不伴有明显的痒感,皮疹持续2~3天后可自行消退,不会留下疤痕。 还需要注意是否有水痘麻疹等疾病,可以到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对症治疗。注意保暖,不要受凉,可以适当给婴儿喝温开水,通常疹子出来之后,高烧就会退,注意观察如果有异常情况及时就诊。
婴儿腹泻发烧大多数跟病毒或细菌感染有关系。 婴儿病毒感染性腹泻病,多见于轮状病毒感染,表现水样大便、大便次数频繁,多伴有发烧、脱水症状。可以口服抗病毒西药,需要进行补液治疗,可以口服补液盐。如果出现少尿或无尿症状,需要通过静脉补液治疗。 婴儿细菌感染性腹泻病,多见于致病性大肠杆菌,表现腹痛、腹泻、黏液状大便,伴有体温升高。结合血常规、粪便常规检查可以初步诊断,需要口服敏感抗生素、口服肠道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之间平衡。
婴儿发烧物理降温的几种方法: 1、可以选择冰贴、退热贴,贴在大动脉的部位,比如前额、颈部、腋下、腹股沟。 2、可以给宝宝洗个温水澡,洗澡以后可以带走一部分热量,但要注意多喝水。还可以用热水给宝宝泡脚,能促进血液循环,可以使温度降低。 3、用冰敷,冰敷要注意勤换冰敷的毛巾,要保持冰块的稳定性。如果孩子体温持续升高达到38.5度以上,可以配合口服一些退烧药物来进行治疗。
婴儿发烧头不热身上热,一般是风寒感冒所引起的发烧。 风寒感冒会导致婴儿头部的血流量减少,全身血液循环不畅通。此外,婴儿在发烧体温逐渐往上升的时候,也会出现此现象。 家长要随时观测婴儿的体温。如果体温高到38.5度以上,可以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者布洛芬颗粒进行退烧。家长还可以给婴儿进行物理降温,如洗温水澡或用温水擦拭全身,可以使身体上的热度逐渐散去,可有助于全面退烧。同时还要多给婴儿喝温开水,头不热身上热的现象也会得到有效缓解。
婴儿发烧时四肢冷说明体温正处在不断上升期,四肢循环不太好。 1、要注意给婴儿的四肢适当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还要适当盖点被子。还可以适当喝点温水,防止发烧后出现脱水。 2、如果出现的是高烧,可以口服退烧药,如布洛芬;还可以进行物理降温,如贴降温贴等。如果发烧超过24小时,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3、要适当的控制房间内的温度和湿度,保持空气环境的舒适。平时要多喝一些白开水,在饮食上不要吃油腻、辛辣刺激性的食物,要多吃一些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婴儿发烧囟门凸起,有可能是颅内压过高所导致。此时婴儿的囟门摸起来会比较硬,同时还会出现哭闹不安和呕吐的现象。此时家长要注意,有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婴儿在发烧的时候,囟门虽然凸起,但是摸起来比较柔软,无其他伴随症状,大部分是由于发烧导致的一过性现象。当发烧褪去,囟门凸起现象就会逐渐消失。 婴儿在发烧的时候,要细心关注体温,如果体温达到38.5℃以上,需要使用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进行退热处理。
婴儿发烧拉绿色的屎的治疗方法: 1、可能是因为细菌感染所导致的肠胃炎。如果婴儿体温超过38度5,就要使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退烧。如果体温低于38度5,可以用物理降温退烧,同时要及时到儿科进行诊治。 2、还有可能是由于婴儿饮食不规律,从而导致了积食。家长要关注婴儿的饮食情况,尽量少食多餐,规律饮食,以免造成积食情况发生。 3、婴儿发烧拉绿色的屎,家长要注意给婴儿保暖,避免着凉。同时要多喝温开水,及时做血常规检测排除病因,对症治疗。
婴儿发热后嗜睡,建议物理降温,用温热水擦浴。注意水温防止烫伤,必要时由专业医生操作。 1、如果体温超过38.5℃,可以口服退热药物,月龄小于6个月可以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月龄大于6个月可以口服布洛芬。退热同时观察孩子精神状态,退热后孩子精神状态良好,说明嗜睡跟发热有关系。 2、如果体温正常后孩子仍出现嗜睡症状,建议去医院看医生,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必要时做脑脊液检查,明确诊断。
婴儿发烧盖不盖被子,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如果在婴儿发烧期间体温正在上升,会出现四肢冰凉的现象,此时就要盖上被子,进行保暖。 2、如果出现了出汗的症状,此时就要进行散热,不要盖太厚的被子,以免影响婴儿正常排汗、出现惊厥等表现。 3、当体温达到38度5之上的时候,应该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药物进行退烧治疗。此时,吃完药30分钟之后婴儿会出现出汗。家长就要及时散热,这个时候,就不建议盖太厚的被子。
婴儿发烧反复有可能是养护不当、感染或者是先天免疫功能缺陷等引起的。 宝宝在婴幼儿时期身体免疫力比较差,如果没有合理养护,比如着凉、体液不足、消化不良、积食等情况都会导致反复发烧。还有的宝宝免疫力比较低,如果家长经常带宝宝到人多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地方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导致反复发烧。 有的宝宝先天免疫功能缺陷,会导致免疫力不足容易反复生病。建议带孩子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了解是否有免疫功能的问题。平时要多注意合理喂养,尽量以母乳喂养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