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炎病毒携带者不一定就是小三阳。 因为小三阳主要是指感染乙肝肝炎病毒,而病毒复制不活跃,而小三阳或者大三阳都可以,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所以具体症状,还应根据肝功能的进一步检测,以及其他化验项目进行明确。 肝脏损害可能会引起能肝炎,也可能会导致肝硬化。在症状确诊以后,可以通过保肝降酶的药物进行治疗,病毒活动期还应避免感染。如果乙肝没有抗体,还可以打乙肝疫苗。

乙肝病毒是一种肝炎病毒,也是一种DNA病毒。 乙肝病毒可以引起肝脏感染,造成肝脏的损害。一般是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还有体液传播引起交叉的传染。往往急性的乙肝患者、慢性乙肝患者还有乙型肝炎的病毒携带者是主要的传染源。 目前临床上没有可以治愈这种疾病的药,只能进行抑制,通过抑制它的复制达到对症治疗,不发病,延长寿命。

有乙肝抗体的人,抗体定量筛查在100IU/L以上不容易被传染。 乙肝表面抗体为一种保护性抗体,这种保护性的抗体越高,对人体的保护性越强。 按照发光法的检测,表面抗体大于10IU/L是阳性,建议把抗体保持在100IU/L以上,对乙肝有免疫力,不容易被感染。如果抗体是在10-100IU/L之间,建议再注射一针乙肝疫苗进行加强,提高乙肝抗体水平,这样不容易被感染。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50,说明肝细胞受到了损伤,这种情况下应及时进行治疗。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增高时,通常会出现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等疾病。这种情况下,还应及时配合检查乙肝5项指标,丙肝抗体进行观察。 在确定病因的情况下,及时配合医生,通过药物进行治疗。如果病情严重,也可能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处理。

体内有乙肝病毒的人,不经过药物治疗可以自愈,但是自愈的几率比较低,大约在1%左右。一旦发现体内有乙肝病毒发病,要积极去医院进行治疗,避免病情严重,身体造成更大的危害。 临床上对于乙肝的治疗,通常是使用药物的方法改善病情,一旦乙型肝炎发展成肝硬化,通过药物治疗的效果通常不明显,肝硬化失代偿期还可以采用肝移植治疗。

肝病抗病毒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两大类: 一、使用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包括普通干扰素和聚乙二醇干扰素,这些药物还能起到一定的免疫调节、抗肿瘤方面的作用。 二、使用核苷类的药物进行治疗,比如强效低耐药的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可以作为首选用药,副作用也比较小,但是需要长期使用,不可随意停药。随意停药会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出现重肝,这种情况就比较危险。

成年也可以注射乙肝疫苗。 乙肝病毒对人群普遍易感的,主要通过母婴传播、血液传播、性传播。而成年人更容易接触到传染源,所以应该注射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的作用主要是产生一种保护性抗体,如果检查的过程当中发现抗体滴度不高还应及时注射,加强抗体滴度。除此之外成年人在接触到乙肝患者以后就可能会加大感染的几率。

和乙肝患者一起吃饭是不会被传染的。 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母婴垂直传播、血液传播以及性传播三种方式,与乙肝患者一起吃饭,这种消化道传播的方式并不是乙肝的传染途径。因此,可以和乙肝病人一起吃饭。 日常生活要做好被传染的预防工作,如发生性关系时,注意做好安全措施;输血时注意不要共用针头等。同时,如果接种乙肝疫苗,也会产生抗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不会传染到乙肝。

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说明以前打过乙肝疫苗。产生了保护性抗体,不容易感染乙肝病毒。 如果没有抗体,或抗体比较弱,应该进行疫苗加强。通过加强疫苗,产生更强、更多的抗体,达到更好的保护作用。 通过乙肝两对半检查,根据不同的组合可以分析不同情况。如果出现乙肝表面抗体原阳性,说明目前正在有感染乙肝病毒。这个时候进行肝功能,乙肝病毒载量的检测。如果有异常,要给予及时治疗。

乙肝携带者可能会传染给别人。 首先,乙肝携带者是否会传染给他人,主要和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水平有关,乙肝病毒水平越高,则传染性越强。 其次,乙肝携带者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等三方面进行传播,尤其是在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过的血或者医疗器械消毒不严格的情况下,会通过医源性进行感染。 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接触,以及和乙肝携带者一起吃饭是不会传染乙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