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眼镜的度数越高,视力就越差,一般来说100度左右的近视,裸眼视力在0.8左右,200度左右的近视,裸眼视力在0.5到0.6左右。 300度左右的近视,裸眼视力在0.3到0.4左右,400度左右的近视,裸眼视力在0.2到0.3左右,500度到600度以及以上的近视,对视力影响是非常大的,裸眼视力可以下降至0.1甚至更低。
斜视是眼科常见疾病是由于先天发育异常或者是病毒感染,眼部受到外伤,眼眶内的炎症,肿瘤等病变导致眼外肌无法正常的收缩从而引起双眼视轴方向的不平行。 眼睛的位置出现偏斜会对外观造成影响,也会引起看东西重影等症状。 治疗上对于调节性斜视可以通过佩戴眼镜矫正屈光不正从而治愈斜视,而对于非调节性斜视,则只能通过斜视矫正手术治疗。
共同性外斜视是眼科斜视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斜视是指双眼的视线方向不平行,不能同时看向同一个方向,如果一只眼睛平视正前方的时候,另一只眼睛视线向外侧偏斜,就被称作外斜视。 当眼球转动向不同方向时,外斜视偏斜的角度一致,就被称作共同性外斜视。通常是由于眼外肌出现了发育异常而造成的。 对于共同性外斜视,目前只能通过手术进行矫正,手术通过调整眼外肌张力的大小以及眼外肌附着点作用在眼球上的位置,从而使双眼的视线方向恢复到平行的状态。
散瞳对于假性近视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散瞳时需要点散瞳滴眼液,例如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阿托品滴眼液等。能够使瞳孔括约肌麻痹,瞳孔散大,同时也作用于睫状肌,使痉挛的睫状肌得到放松,从而使假性近视得到恢复。 使用散瞳药物治疗假性近视,通常在每天睡觉前点一滴托吡卡胺滴眼液,能够使睫状肌得到放松,同时还避免6到8小时之内药物作用下的瞳孔散大,引起看东西模糊不清。
角膜炎是眼科常见疾病,是由于不注意眼部卫生,眼睛受到外伤等原因,导致眼睛的黑眼球部位发生感染而造成的。主要表现是眼睛充血、发红、疼痛、异物感、怕光、流泪、视力下降等。 治疗上,首先是要注意眼部卫生,不能揉眼,不能让脏水进到眼睛里,以免感染进一步加重; 第二,需要在眼部规律的点抗生素滴眼液进行治疗,例如细菌感染造成的,可以点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病毒感染造成的,可以点更昔洛韦滴眼液等; 第三,当眼部有分泌物的时候,需要及时的用干净的纸巾或湿巾将分泌物擦掉,否则分泌物覆盖在眼球表面,不利于病情的恢复。
闪光和散光都是眼科常见的症状,但是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闪光感通常是由于玻璃体液化、后脱离牵拉视网膜引发的异常刺激造成的,在运动时会更加明显,并不会引起视力下降,但是有可能发展成为视网膜脱离。 而散光则是由于角膜发育形态不规则,垂直方向与水平方向上的屈光力不同,导致外界光线经过角膜折射之后,无法形成焦点聚焦在视网膜上,而是形成一条焦线,引起看东西模糊不清,可以通过佩戴眼镜进行矫正。
麦粒肿是发生在眼皮内部睑板腺的急性细菌感染。如果治疗不及时,麦粒肿内部会逐渐形成脓液,进而发生破溃。此时要注意不能挤压局部,挤压的话,会导致感染进一步加重,可以用干净的棉棒将从破碎口处流出的脓液,轻轻的擦掉,让内部的脓液充分的流出来,这样才有利于麦粒肿的愈合。 同时还需要在麦粒肿病变的部位涂抗生素眼膏治疗,例如常用的有左氧氟沙星眼膏,莫西沙星眼膏等,还可以用毛巾套在保鲜袋内,在眼皮部位做热敷,也有助于麦粒肿的恢复。
霰粒肿是眼科常见疾病,是由于位于眼皮内部的睑板腺因为开口处被分泌物阻塞,从而使睑板腺分泌的油脂等无法顺利排出,淤积形成囊肿。要预防霰粒肿形成。 首先是要注意清淡饮食,不要吃过多高糖、高油脂的食物,例如油炸食品。 第二,要注意面部经常清洗,尤其是需要用温水洗眼睛周围的皮肤,可以顺利的让睑板腺开口处的分泌物排出来,就不会阻塞睑板腺开口了,因而能够减少霰粒肿形成的机会。
干眼症是眼科常见疾病,是指由于老化因素或长期慢性炎症刺激等导致眼部分泌泪液的腺体功能退化、泪液分泌不足或泪液质量下降,从而导致眼表覆盖的泪膜不稳定。 表现出眼睛发红、充血、发干、发涩、怕光、异物感、轻微视力下降等干眼症的症状,泪膜的稳定性和干眼症密切相关,当泪膜不稳定时干眼的症状就会加重。
老花眼与近视都是眼科常见疾病,属于屈光不正的两种不同类型,可以同时发生。近视是由于眼睛眼轴过度延长,导致外界光线折射进入眼睛内部后焦点落在视网膜前方,而不是投射在视网膜上引起看东西模糊不清。 而老花眼则是由于晶状体弹性降低,眼睛无法聚焦调节在近处的物体上。两者同时发生后看远的时候需要配戴远用镜也就是近视眼镜提高远视力,而看近的时候轻度近视患者可以通过摘掉眼镜,达到清晰的近视力。而高度近视患者则需要佩戴一副近用眼镜,也就是比远用镜度数低200度到300度左右的眼镜,来看清近处的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