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光性近视,主要是指眼睛既近视又有散光,是一种混合类型的屈光不正,近视和散光,如果是后天获得,一般都考虑是由于不良的用眼习惯所导致。 近视主要是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距离过近,导致眼睛调节痉挛,散光多是由于近距离用眼时,姿势不端正,例如歪头写字,躺着看书看手机。 这两种情况所导致的屈光不正都没有办法得到根治,只能通过配镜矫正,或是成年之后进行激光手术治疗。
近视眼通过点穴的方法治疗,有些时候会有一定程度的视力提高,例如假性近视患者,通过点穴包括眼睛周围的睛明,攒竹,鱼腰,丝竹空,太阳穴,承泣,四白穴以及耳部的耳穴,可以有效的增加眼部的血氧供应,增强眼睛调节力,从而能提高视力。 真性近视患者,通过点穴没有办法降低近视度数,没办法提高 视力。但是规范的穴位按摩,可以起到缓解疲劳,减慢近视发展速度的效果。
儿童弱视多数是由于现先天发育异常或者后天于视觉剥夺导致黄斑区在发育期间不能得到正常的光线刺激,从而抑制了视功能的发育,导致矫正视力达不到同年龄的正常视力水平, 儿童若失,一定要抓紧时间进行治疗,一般情况下,三岁到五岁之间,明确诊断并及时给予干预,多数可以治愈,5到8岁治疗规范的话,预后也比较好,8到12岁进行治疗,预后较差,过了12周岁,眼球形态基本已达到生长发育的顶点,这时在进行干预的话,往往起不到任何有效的效果。
斜视是指双眼眼外肌力量不平衡,双眼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目标的一种眼病,往往表现出一只眼睛正视前方的时候会出现另一只眼睛向其它方向的偏斜。 最简单的检查是用手电筒在眼前33厘米正对头部,观察双眼角膜映光点,如果双眼角膜映光点是对称的,位于瞳孔中心,那基本上可排除斜视,如果双眼映光点在角膜的位置有差异,提示存在斜视。 例如如果一眼角膜映光点位于瞳孔中心,一个眼的映光点,位于瞳孔边缘,则大约存在15度左右的斜视,位于瞳孔缘与角膜缘之间,大约存在30度的斜视,如果位于瞳孔缘约存在45度的斜视。
单光在视光学上主要指的是镜片的种类,单光镜片,整个镜片上只有看远的屈光度,与它相对应的有双光镜片以及渐进多焦点镜片,是将看远和看近的屈光度综合到一副眼镜上。 散光是属于屈光不正的一种,散光的形成是由于不端正的用眼姿势所导致,例如歪头看书,写字,躺着看手机看电视,不良的用眼习惯很容易导致散光的迅速增加。 出现散光之后,应该积极地进行医学配镜矫正,防止长时间不矫正而发生视疲劳。
眼睑长的霰粒肿出现脓包,这种状态表明霰粒肿已经局限需要进行手术切开清理,如果是外生型的霰粒肿,多数考虑皮肤面切口,一般采取平行于睑缘的切口。 如果是内生性的霰粒肿要选择睑结膜面切口,采取垂直于睑缘的纵型切口,睑结膜面切口,具有术后皮肤面不留瘢痕的优点。 霰粒肿术后,需要使用3到5天抗生素滴眼液或者抗生素眼膏涂抹伤口,进行抗感染治疗。
淤血失明在临床上最常见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或者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发病原因可能是由于长期的高血压导致末梢循环障碍,患者通常会出现急性视力下降。 检查可发现眼底呈现火焰状出血,出血可进入玻璃体,造成玻璃体积血,在治疗上,目前临床上主张迅速的进行抗VEGF治疗,防止黄斑区由于循环不良而出现新生血管。 玻璃体积血长时间不吸收的,可考虑玻璃体切除手术。
斜视通过自己检测很难达到完全精确的效果,但是可以大致上来判断自己的斜视度数,可以用手机在大约33厘米的位置进行自拍,根据所得照片上双眼眼角膜中心应映光点的位置来判断大概的斜视度数,两眼角膜映光点对称的话,表明不斜视。 如果一只眼睛映光点在瞳孔中心,另一只眼睛映光点在瞳孔边缘大约斜视15度左右,如果在瞳孔缘与角膜缘之间,大约斜视30度,如果在角膜缘大约斜视45度。
在实际的医学验光检查中,电脑验光仪一般都比较准确,散光大于1.0d的不用做散光盘检查,电脑验光无散光,单纯球镜矫正不到1.0的要进行散光盘检查。 具体步骤为:以看远雾视焦度为基础,逐渐递增焦度至单眼刚好看到0.6,嘱受检者能指出散光盘上黑而细很清晰的标线的方向,乘以30即为散光的轴向,以~0.25d柱镜度数逐渐递增。 使整个散光盘标线看起来差不多清晰,就得到了散光的度数。
如果弱视矫正视力可以达到0.6,说明弱视程度不是十分严重,也要看弱视发生的年龄。 如果目前处在3至5岁左右经过积极的干预可完全治愈,如果是目前已经超过12周岁,即使弱视程度比较轻也没有任何有效的方法可以再提高视力。 临床上将弱视患者矫正视力能达到0.8以上称为临床治愈,治愈后需随诊三年没有复发者,可诊断为弱视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