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是白内障的高发人群,老年人得了白内障,在临床上最常见于老年性白内障。 通常表现为无痛性,渐进性的视力下降,当视力降低到0.3及以下时开始影响生活质量。 可以考虑进行手术切除并植入人工晶体,手术后要患者没有明显的眼底病变,多数视力可以得到有效提高。
眼睛里面有东西是指眼睛出现了异物感,眼睛异物感可出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干眼症,干眼症时,眼球和眼皮之间没有足够的泪液来润滑,摩擦力增大,会出现异物感,可以通过人工泪液来滋润眼球。 第二,眼睛里确实进了异物,例如睫毛、灰尘等等,俗话说眼泪不容沙子,眼睛里一点的异物都可以使眼睛产生不适感觉,可以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将异物冲出之后,症状自然缓解。
眼球震颤是指由于眼肌本身的病变或者前庭病变或者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导致眼球出现像钟摆一样规律性的左右颤动的一种病理表现。 在临床上,眼球震颤是无法自主控制的,而且患者多无自觉性,所以自我感觉眼球震颤是不能够确定诊断的,应该去医院进行眼部检查,看看是否真的是眼球震,确诊之后,寻找病因积极的对因治疗。
眼睛的翼状卤肉属于眼表手术,术中眼球是完整的,器械不用穿透眼球。 所以说翼状胬肉手术相对来说属于一个比较小的手术,手术当中只要患者能够尽量配合,使胬肉组织切除得比较干净、缝合良好。 一般术后正常情况下,七天左右即可拆线,2到3周即可实现临床愈合。
做眼震电图基本上没有什么太难受的症状。眼震电图的原理是将人的眼球模拟成一节电池,角膜相当于正电极,视网膜相当于负电极,在角膜和视网膜之间形成一个电位差。当眼球运动时,电场发生规律性变化,这种变化就是眼球周围的生物电信号,将这种生物电信号采集下来,放大约20000倍,再以图形的方式表示出来,就是眼震电图。 眼震电图主要记录的是眼震的方向,类型,节律,以及频率,为治疗眼球震颤提供一个科学的数据支持。
上睑下垂是由于提上睑肌本身发生病变或者支配提上睑肌的神经发生病变,是神经肌肉对上眼睑控制能力减弱,上眼睑无法正常的睁开。 遮挡角膜组织超过1/3以上严重者甚至遮挡瞳孔,影响视觉,上睑下垂首先会影响人的外观。 其次会造成视觉障碍,所以一般提倡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多采取的是提上睑肌缩短术或者额肌悬吊术。
眼底出血之后,主要应进行两方面的干预,第一,促进眼底出血的吸收,第二,避免眼底发生进一步的新生血管,导致眼底功能的更严重破坏。 促进出血吸收主要用的是改善循环类药物,常用的有丹红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等,抑制新生血管形成主要使用的是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
判断散瞳恢复好了,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瞳孔恢复到正常的大小3.5毫米左右,并且用光照射瞳孔时,可出现正常灵敏的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射。 第二,患者在进行近距离用眼时,不会再因瞳孔散大而出现模糊的症状,恢复正常的调节力。 第三,根据所用散瞳剂半衰期进行合理推断,一般长效散瞳剂需要三周左右瞳孔能完全恢复,短效散瞳剂大约5至6个小时左右瞳孔就可以完全恢复。
上眼皮跳在临床上属于眼睑痉挛,可由于过度的用眼,熬夜以及上火情绪紧张等因素导致,也可由于神经本身发生了脱髓鞘性改变,敏感性增加所引起。 一般前者引起的症状比较轻微,后者属于神经发生的病理性改变,症状可能会比较顽固、持续;症状轻的患者通过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配合眼部的热敷、理疗,一般情况下,症状会很快缓解。 当发生神经病变而出现的眼睑痉挛,严重者可能需要眼睑局部注射肉毒杆菌来改善症状,肉毒杆菌注射有效期为6到10个月,复发后可以重复注射。
隐斜是指两眼有偏斜的趋向,但是能被大脑控制并保持双眼单视,呈现正位,但实际存在潜在性眼位偏斜的一种眼病,临床上水平隐斜比较多,大多数人都有一定程度隐斜。 生活中绝对正为眼很少,引起隐斜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由于眼睛局部解剖异常,或者屈光异常引起的调节集合不平衡,或者由于眼外肌功能失调所导致,隐斜主要可引起急性眼疲劳,出现头痛,畏光,视力下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