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压的正常范围是9~21mmHg,在临床上高眼压会引起严重的眼部并发症,但是眼压也并非是越低越好,过低的眼压有可能会引起眼球内的房水对视网膜的支撑能力减弱,使视网膜脱离的风险增加。 在临床上出现低眼压的情况,多数是伴有眼部疾病,例如葡萄膜炎,积极地治疗葡萄膜炎,炎症消退之后眼压会恢复到正常水平,还有一种情况是青光眼术后房水流出通道滤过功能较强,也会导致术后的初期眼压偏低,这时应该给予加压包扎,使手术部位滤过功能略微减弱,等眼压上升到正常水平,然后再解除加压措施。
眼球上长突起,考虑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睑裂斑或者翼状胬肉,是位于睑裂区的球结膜及结膜下结缔组织发生的增生改变,睑裂斑不侵犯角膜,无需特殊治疗。 翼状胬肉会侵犯角膜,一般过角膜缘三毫米左右,考虑手术切除。 第二,结膜下囊肿,是由于外伤或者既往有眼部手术史导致结膜上皮细胞种植到结膜组织下,发生了局部的上皮性肿物,用药无法消除,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眼球旁边有血丝,是指发生眼白充血,眼白充血,在临床上可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视疲劳,是由于长时间的用眼过度所导致,由于用眼时间长,所以眼睛耗氧量增加,这就需要眼部血管适当的扩张来提供更多的氧气供给,所以时间长了就会表现出白眼球的明显血丝。 第二,眼部出现炎症。炎症是由于感染因素或者免疫因素所导致的血管扩张,炎症性血管扩张会导致渗出增加,从而使眼睛出现水肿以及分泌物的表现。需要积极的进行抗感染以及抗炎治疗。如果炎性充血得不到快速的干预,可能发展成慢性炎症,这时眼睛的血丝就很难再缩回去了。
在临床上眼皮盖住睫毛,通常见于单眼皮人群,单眼皮人上眼睑下方没有重睑皱襞,所以眼皮组织会直接顺延到睑缘,出现在睁眼的时候,睑缘组织向上收缩而出现眼皮盖住睫毛的情况。 如果眼皮组织比较紧,盖住睫毛,而且导致睫毛贴到眼球表面,这种情况建议最好进行重睑手术,解除眼皮对睫毛的压迫,防止由于倒睫而出现角膜上皮的损伤。
成年人正常的眼轴为24毫米左右,如果高于24毫米会出现近视,眼轴每增长一毫米近视大约会增长300度。 所以如果两轴眼轴增长两毫米以上,临床上近视程度600度以上就属于高度近视,眼轴过短会存在较大度数的远视。 大度数远视会伴有弱视,所以眼球眼轴过长过短都不好,都会表现出明显的屈光不正症状。
眼睛周围痛,考虑主要是眼眶疼痛,这种疼痛表现在临床上多考虑属于视疲劳,因为眼睛周围以及眼眶后部有很多的眼外肌附着点,当眼外肌由于疲劳发生乳酸堆积时,就容易引起眼睛周围的疲劳性疼痛,首先应去除引起疲劳的诱因。 第二,要进行眼周围穴位的按摩以及推拿,放松肌肉,改善循环,第三,可以在眼部滴点抗疲劳滴眼液,例如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第四,眼部组织的热敷也有助于缓解疼痛。
眼睛突然发生胀痛流泪: 首先应排除青光眼的可能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时由于眼压骤然增高会引起眼球的明显胀痛、眼眶疼痛也可能伴有同侧的头痛,并且可出现流泪、眼红、视力下降等并发症,这时需要积极地进行降眼压治疗。 第二、如果在长时间的近距离用眼之后发生明显的胀痛和流泪,多考虑是由于不良的用眼习惯导致了严重的眼外肌疲劳和干眼症,这时要纠正不良用眼习惯闭眼休息,局部使用抗疲劳和人工泪液眼药水来促进症状的缓解。
眼睛有黄眼屎,多数情况下考虑的急性或亚急性结膜炎,是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结膜组织的传染性炎症,传染方式一般为接触传染。所以得了结膜炎之后,应特别注意手卫生,避免手部卫生原因导致他人的交叉传染。 在治疗上主要是局部使用抗菌及抗病毒滴眼液进行抗感染治疗,常用的眼药水有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氯霉素滴眼液,更昔洛韦凝胶,治疗期间应避免辛辣刺激饮食,并且注意用药的规范,防止复发。
眼睛出现视物模糊,应该明确病因才能对症用药。一般情况下,临床上遇到此类患者应进行医学验光检查,排除屈光因素引起的视物模糊如果不是屈光因素引起。 还要从眼前节开始逐步排查眼部疾病,例如角膜炎,葡萄膜炎,白内障,玻璃体混浊,眼底黄斑变性或者视网膜脱离等,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导致视物模糊,各自的治疗方法以及用药也不尽相同,需要明确诊断后对症处理。
眼结膜充血在临床上最常见于结膜炎,结膜炎是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结膜组织传染性炎症,主要传染途径为接触传染。 所以结膜炎患者尤其是急性期患者,应进行适当的隔离,不与他人共用生活用品积极地进行局部抗感染治疗。 急性结膜炎一般病程为7到10天,如果治疗不及时或用药不规范,可能转变成慢性结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