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视是指在排除眼部的其它器质性病变之后,矫正视力不能够达到同年龄的正常视力水平,在临床上一般弱视指矫正视力在0.8以下,达到0.8理论上就不属于弱视。 但是在实际临床工作中通常是以1.0以上为弱视治愈的标准,所以如果排除了器质性病变,矫正视力在0.8考虑还是有轻度的弱视的,建议可以继续进行配镜矫正,以及视功能方面的训练,尽量能够使单眼的矫正视力达到1.0以上。
视力46只能代表眼睛的视力水平,并不能够根据实力情况直接推断出患有哪种眼部疾病,以及疾病的程度,46首先应该进行医学验光检查,如果是由于屈光不正因素引起,还要确定是近视。远视还是散光所引起的视力下降。 如果不是屈光不正因素引起,还要进一步排除眼部的其它器质性病变,所以不能够直接根据视力水平就推测是否是近视或者近视的具体度数,这是不科学的建议要及时去医院进行眼部的相关检查,逐步排除眼部病情,采取对症治疗措施。
视力0.1在临床上已经属于低视力状态,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视力0.1,都可以说明病情已经非常严重。 如果是屈光不正因素引起的,例如近视所引起的视力下降,考虑患者已经达到了高度近视状态;如果是由于其他的眼部疾病引起,例如白内障,视力下降到0.1已经到达了做手术的指征;如果是眼底病变引起视力下降到0.1,考虑病变程度也相当严重,应该及时地进行药物或者手术治疗。所以视力下降到0.1,建议及时去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对症治疗。
视力4.6不一定就是由于近视所引起,远视、散光、白内障、玻璃体混浊或者眼底疾病都有可能导致视力下降到4.6,所以仅凭视力4.6,不能够明确具体的诊断,更不能够明确病情的严重程度。 如果排除了眼部的器质性病变以及其他屈光不正类型,确定视力就是由于近视所引起的,具体的度数也应该进行医学验光检查才能够得到精确的数据。仅凭视力情况就推断近视多少度,这样误差是非常大的,验配出的眼镜如果进行佩戴,对眼睛伤害也是非常大的。
六周岁的儿童视力0.8属于正常的视力水平,但是视力0.8并不一定能够确定孩子的屈光状态属于正常的,六周岁儿童正常的屈光状态是双眼保留150度到175度的生理性远视,可以为进入学龄期发生近视做到有效预防。 但是如果通过验光检查,目前孩子已经处于轻度近视状态视力0.8,这说明孩子以前存在过度的用眼导致了眼轴增长过快,进入学龄期后发生进一步近视,甚至高度近视的风险就相应的增加。
在临床上正常的视力标准为5.0以上,视力4.7只能说明视力达不到正常的视力标准,并不能够直接说明就是得了近视,因为很多的眼部问题都有可能导致视力下降,单从屈光不正的因素来说,远视和散光同样能使视力下降到4.7。 除外屈光不正,角膜炎,虹膜炎,白内障,玻璃体混浊以及很多的眼底疾病都有可能使视力下降到4.7,又或者可能眼部同时存在屈光不正和眼部疾病等问题,所以仅靠视力并不能够确诊眼部的具体疾病,应该进行相应的眼部检查。
在临床上一般正常的视力标准是5.0以上,4.8的视力比正常视力标准要低一些。但是并不能够确定是因为近视导致的视力下降,有可能是因为其它的屈光问题,像远视或者散光,还有可能患者存在弱视,甚至还有其它的可能,比如:白内障、玻璃体混浊、眼底的其它病变等。 以上情况均有可能导致视力下降到4.8,所以出现视力下降应该进行眼部的逐层组织检查。发现相应的诊断之后,采取对症的治疗措施。并不是只有近视能够导致视力下降,有些患者认为视力下降就是因为近视,反而延误了其它眼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造成了不可逆性的视力损伤。
脾虚的患者,是容易有眼袋的,脾脏是人体的血库,是血液的贮存器官,一旦出现脾脏的储血功能障碍,那么就会导致血液在周围静脉毛细血管内瘀滞,这样就容易在眼睑表现出比较严重的眼袋。脾虚导致的眼袋一般情况在中医诊疗方面诊断比较明确,这种患者一般同时会伴有舌苔厚腻以及眼部发黑发青的表现,属于体内寒湿淤积的表现,主要是可以通过中医针灸理疗以及日常生活中多吃一些健脾祛湿的食物来改善体质,缓解眼袋症状。
不论是肾虚或者脾虚,都有可能导致眼袋的形成,肾虚时肾脏对水钠代谢障碍会发生机体的水钠储留,容易在眼睑周围造成水肿,加重眼袋,脾虚时会发生血液循环障碍也容易导致眼袋,但是有眼袋也并不一定就能够确定是肾虚或者脾虚。 因为眼袋形成还有其它原因,包括用眼习惯不良、作息习惯不良、辛辣饮食刺激等,还有先天因素导致的,所以如果眼袋明显,应该进行系统的检查明确具体的病因,采取对症的治疗措施。
脾虚是可以导致眼袋的,脾脏是身体的储血库,如果脾脏功能异常,就会导致储血功能下降,从而引起血液在身体的其他部位淤积,尤其是在皮下组织比较疏松的组织。 例如眼睑组织就容易出现浮肿、眼袋,这种情况主要是建议采取健脾去湿的中药或者食物调理,可以到中医科进行相关的检查,明确诊断之后,根据医师的医嘱按照剂量口服健脾的药物。 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注意多吃一些健脾祛湿的食物,例如薏米和山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