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蛋白质和胶原蛋白有以下的区别: 第一、蛋白质是人体组织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胶原蛋白属于一种高分子的物质。 第二、蛋白质服用后会加速人体抑制脂肪的合成,加速脂肪分解。胶原蛋白可以增加人体皮肤的弹性,具有一定抗衰的作用,而蛋白质没有此种作用。 第三、人体每天需要摄入适当的蛋白质,维持人体的功能和代谢。胶原蛋白只是蛋白质的一种,主要通过人体的合成。

脖子大动脉主要位于颈部两侧各有一条,在胸锁乳突肌前缘,用手触及可摸及动脉搏动。它主要来源于主动脉,右边发自头臂动脉,左边直接来源于主动脉。颈部的大动脉可通过血管造影等检查才可以观察到。颈部的大动脉主要通过颅内动脉环和椎基底动脉系统是相通的。如果血管损伤容易造成大出血,最终会危及到生命。 临床上,一般会通过血管彩超,检查颈部大动脉是否有动脉硬化或斑块形成,而进行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

由于碘造影剂通常是通过肾脏代谢排出体外,如肾功能正常,使用碘造影剂后,建议大量饮水,增加尿量,促进碘造影剂排出,一般不会造成明显的肾功能损害。 但对于肾功能损害的病人,由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碘造影剂的使用,可加重肾脏功能的损害,甚至进入尿毒症期。故在使用碘造影剂前需要评估患者的肾功能有无损害,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血液透析病人透析过程中,容易发生的并发症如下: 1、低血压,表现有恶心、出冷汗、头晕。发生的原因是与过多的超滤水分有关; 2、心律失常,表现心慌不适、心跳不规则,心电图提示有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甚至会出现房颤等等,与透析的过程中电解质紊乱有关; 3、失衡综合征,表现有头痛、恶心、抽搐,甚至会出现昏迷。发生的原因与毒素下降过快有关; 4、出血。会出现脑出血,有些患者会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等等。

心源性水肿是由于右心衰竭造成的,水肿一般从身体下垂部位开始表现出来,脚踝部多见,逐渐往双下肢开始延伸,呈凹陷性水肿,长时间行走站立时明显,平卧休息抬高双下肢后缓解,心源性水肿可伴有颈静脉怒张等体征。而肾性水肿是由于肾脏疾病引起肾脏功能不全,出现大量蛋白尿,导致低蛋白血症。肾性水肿通常从颜面部开始逐渐往双下肢发展,最终可出现全身水肿。

一般情况下大量喝水是不会出现下肢水肿的。如果是在睡前大量喝水,第二天可能会出现眼睑水肿,但是慢慢就会消退。下肢出现水肿可能是由于心源性水肿导致的,一般都是对称性的双下肢水肿。 如果是单侧下肢水肿,可能是单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导致的回流受阻引起的。如果单侧下肢水肿伴有下肢疼痛,随着行走进行性加重,考虑是患侧动脉血栓导致的。建议到正规医院晚上心脏彩超、肝肾功能以及下肢深静脉及动脉彩超检查明确病因。

对于低蛋白水肿的患者,首先要明确引起低蛋白血症的原因。如肝硬化所致门脉高压,导致大量腹水引起白蛋白丢失,肝脏合成白蛋白能力减弱,此时需要静脉滴注白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通过饮食常不能改善低蛋白水肿。 如为其他原因引起的低蛋白水肿,而合成白蛋白能力正正常者,可以食用动物蛋白含量较高的食物,如肉类,鱼类,虾类等动物蛋白含量较高的食物,增加白蛋白的合成来改善低蛋白水肿。

肾炎性水肿,最先表现在颜面部水肿,双眼睑最为明显,随着病情加重,逐渐向双下肢发展,甚至出现全身水肿。肾炎性病变。可有大量蛋白尿表现,导致体内白蛋白大量流失,引起严重的低蛋白血症。 从而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管内的水分向浆膜腔和组织间隙转移,引起心包积液,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肾炎性水肿的患者需要积极改善肾功能,纠正地低蛋白血症,辅以利尿减轻水肿症状。

双肾积水常见的原因是由于尿路结石堵塞输尿管导致的。双肾积水,不积极治疗可导致积水逐渐严重,对于肾盂肾盏的压力增加,影响肾血流量,最终导致肾功能损害。 肾功能损害可引起尿量减少,低蛋白血症,高钾血症等。所以,双肾积水的患者,要及时就医,明确双肾积水的原因,避免双肾积水造成不可逆的肾功能损害。治疗期间,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量。

不排尿不一定是肾脏衰竭的表现。膀胱结石堵塞膀胱出口时也可出现不排尿,但通常表现为排尿突然中断。许多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严重或前列腺癌压迫尿道,也常出现不排尿的情况。肾功能衰竭患者进入尿毒症期可出现无尿,此时可出现严重的高钾血症,可危及生命。所以当出现不排尿时,需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泌尿外科就诊,明确病因,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