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谓急性肾功能不全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短时间内患者肾脏功能急剧下降。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以后症状是非常多的,但是不同的人具体的症状并不完全相同,通常典型的症状就是患者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肚子胀腹泻,排便次数增多,严重的还会出现消化道出血。 还会出现心慌胸闷,呼吸困难,咳嗽。由于尿量减少,患者出现水肿,有头晕头痛、血压难以控制。除此以外,患者在神经系统方面主要表现有意识障碍、躁动,抽搐,昏迷,胡言乱语等症状。

肌酐300见于很多情况,首先要区分是急性血肌酐升高还是慢性血肌酐升高。如果患者在短时间之内出现血肌酐300,往往考虑是急性肾衰竭,根据引起急性肾衰竭的原因,不同的话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大多数急性肾衰竭患者肾功能都能够恢复,也就是说血肌酐300是能够逆转的。 如果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进行性的发展,导致的血肌酐300,虽然通过各种努力的治疗,但是血肌酐不会逆转。通过采取合理规范的治疗以后,虽然肾功能不能够逆转,但患者的肾功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延缓,不会快速进展至尿毒症,所以还是需要积极的治疗。

尿蛋白2+,这是尿常规的定性检查,并不能准确反映24小时尿蛋白的排泄量。 另外,如果单独一次尿蛋白2+,也有可能是一过性,或者生理性的尿蛋白增多。所以,出现尿蛋白2+,不要太紧张与恐惧。需要进一步留取早晨的第1次晨尿,复查尿常规。如果再次复查尿常规中依然提示尿蛋白阳性,考虑存在持续性蛋白尿的可能。建议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肾脏超声、自身免疫抗体等,甚至需要进行肾活检肾脏病理检查。 无论什么原因导致的轻、中度蛋白尿,都可以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者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降尿蛋白治疗。

单纯性肾病多发于2到7岁的儿童,这种类型的肾病的主要特征就是水肿。治疗单纯性肾病在临床上最常用的药物就是免疫抑制剂类药物,并且应当及时治疗以免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因为这种类型的肾病早期的基膜病变比较轻,但是随着病情的发展会造成大量的蛋白,伴随尿液排出体外,进而就会造成血浆蛋白降低最终就会形成水肿,出现低白蛋白血症。

诊断有尿毒症以后,提示患者双侧肾脏功能严重衰竭,不能够排除多余的水分和各种毒素,从而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头晕乏力,贫血,关节疼痛等各种临床症状。 透析是治疗尿毒症有效的治疗方式,目前大多数人采取的是血液透析,通过血液透析是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命。

急性肾小球肾炎是常见的肾小球疾病,多见于儿童,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往往与链球菌感染有关系,链球菌感染以后可以诱导机体出现免疫功能紊乱。 急性肾小球肾炎早期的症状就是血尿,既可以是肉眼血尿,也可以是镜下血尿,还表现有眼睑、下肢的水肿,也会出现尿中泡沫增多,有尿蛋白的出现。患者通常表现有腰酸,乏力,恶心。 当然有些急性肾小球肾炎在早期就会出现血压的升高。

泌尿系统的肾盂扩张,一般都是尿路梗阻,结石以及输尿管狭窄导致的,其中潴留尿液,在中医里面一般称为肾积水。如果潴留的尿液发生感染,则称为感染性肾积水,造成肾积水的主要原因是肾盂输尿管接壤处壅塞。 如果有这种轻微的尿道感染,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治疗控制会有一定的缓解效果。如果检查出患有肾炎,一般选择消炎类的抗生素治疗,再配合一些糖皮质激素,平时尽量减少油腻辛辣生冷刺激的食物。

反映尿毒症直接的指标,就是血肌酐或者肾小球滤过率。通常如果人的血肌酐≥707微摩尔/升或者肾小球滤过率<15毫升/分钟就可以诊断尿毒症。 当然出现尿毒症以后,还会有其他指标变化,比如血红蛋白检查会有贫血,二氧化碳结合率检查提示有酸中毒,还会出现血钙低、血磷高、尿比重低、甲状旁腺激素明显升高,肾脏超声检查发现双侧肾脏明显缩小。临床上尿毒症患者的指标有恶心、呕吐、尿量减少、水肿、皮肤瘙痒等。

由于肾病涉及的病种比较多,不同的肾病病种在不同的科室进行治疗,而且不同年龄的肾病患者就诊的科室也不同。如果是16岁以下的患者出现有各种肾小球、肾小管相关性的肾病,应该看儿科属于儿科病种。 如果是先天性的肾脏结构的异常或者畸形,属于泌尿外科。针对16岁以上的患者,如果有肾小球肾炎、小管间质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等属于肾病内科,如果患者诊断的是肾肿瘤,肾结石,肾积水,属于泌尿外科。

尿素氮与肌酐都是反映肾功能重要的指标,一般如果肾功能出现下降的话,尿素氮与肌酐同时升高,但是血肌酐较尿素氮更加敏感。如果体检的时候发现尿素氮和肌酐偏高,一定要到医院进一步检查,明确肾功能下降的原因。 通常慢性肾炎、小管间质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都可以导致尿素氮、肌酐偏高。但是这些疾病治疗的方法并不完全相同,否则任其发展的话,尿素氮、肌酐进一步发展就不可逆转,最终导致出现尿毒症,需要透析治疗,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家庭以及整个社会都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患者生活质量也会明显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