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所说的反应蛋白一般是指c反应蛋白,是急性实相的反应蛋白,通常在急性炎症,组织损伤,心肌梗塞,手术创伤,放射性治疗等疾病发作时,c反蛋白可以在数小时内迅速升高,病情好转后又迅速降低正常。 C反应蛋白增高的程度通常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在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c反应蛋白的数值有助于疗效评估。C反蛋白是炎症指标,在发热性疾病,各种炎症状态和创伤时,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会明显增高;同时对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患者具有预测心肌缺血复发风险和死亡危险的作用。
关于哪些细菌对人体有益的问题,其实是指人体的有益菌,有益菌一般是指在人体肠胃生长的,对人体健康可以起到正面作用的细菌或者是真菌。 人的肠道内保持一定数量和种类的细菌,将非常有利于维持身体健康。例如乳酸菌,包括活性乳酸菌,植物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植物乳杆菌等,酵母啤酒,酵母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等有益菌。可以降低胆固醇和血脂,阻止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利用。还可以帮助合成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K;可以帮助促进钙,铁,维生素的d的吸收,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提高肠道的免疫力。
感冒是指一般的狭义上的上呼吸道感染的简称,而广义上呼吸道感染,包括鼻腔,咽,喉急性炎症的总称。感冒的病原体可以是病毒性的,也可以是细菌性,也可以是其他病原体感染导致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 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血象白细胞都是降低,或者是不正常的。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血象白细胞是增高的。
关于弛张热又称为败血症型热,体温通常在39度以上,波动幅度较大,24小时以内波动范围超过2摄氏度,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弛张热在临床上多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等等疾病。弛张热是临床上常见的热型之一,根据发热患者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将各个体温数字连接起来,形成的体温曲线,根据体曲线的不同形态分为不同的热型。除了有弛张热,还有稽留热、间歇热、波状热,回归热等多种热型。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病程一般具有自限性,临床上可以引起发热、咽痛、肝脏、脾脏、淋巴结肿大、外周血液中淋巴细胞显著增多。 发热的时间因人而异,但是一般除轻型的病例以外,大部分的患者都有发热,体温在38~40度之间不等,患者常常伴有畏寒、寒战、热程不一、少则数日、长则数周,也有长达2到4个月的患者。
吡嗪酰胺是肺结核以及其他部位结核病的常用抗结核治疗药物之一。常用的治疗方案是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联合吡嗪酰胺组成抗强化期的抗结核治疗方案,在强化期治疗结束以后,一般需要停用乙胺丁醇和吡嗪酰胺,巩固期继续口服利福平和异烟肼治疗。 在强化期过程中,如果出现了严重的肝功能损伤需要停用吡嗪酰胺,因为吡嗪酰胺常常可以导致出现肝功能异常。部分患者如果在服用吡嗪酰胺以后,出现发热,皮疹等不适反应也需要停用。
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时相的炎症蛋白,在机体受到细菌感染或者组织损伤以后出现急剧上升的蛋白质。 C反应蛋白小于0.5多提示可以排除细菌感染的可能,或者是一些非感染性的疾病。 但是在有一些特殊病原体感染的早期,可能C反应蛋白的素数值未开始明显增高,所以需要动态监测;但随着病情的进展,复查C反应蛋白时可以发现c反应蛋白急剧增高,所以在一个病情诊断和治疗过程当中,需要动态监测C反应蛋白。 c反应蛋白的数值只是单个的某一个时间段的CRP的数值,并不能说明患者的具体的病情状态。
血液传播分病毒感染或者病原体感染,包括血液和体液传播,通过输注血制品,输血,可以将病原体通过患者的血液和体液传给他人。除了有输血以外,包括注射、针刺、器官移植,骨髓移植,血液透析,静脉注射毒品,使用非一次性的注射器,针头都是属于血液传播的一种方式。 还有一些血液传播感染性强的疾病通过共用剃刀,牙刷即可以造成感染。临床上通过血液传播的疾病包括疟疾,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
头孢抗生素类药物有哪些危害指的是头孢抗生素类药物的副作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一类抗生素,通过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在繁殖期杀菌,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强,对人体几乎没有毒性。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是一些过敏反应,包括常见的皮疹,荨麻疹,药疹,嗜酸性白细胞增多症,偶尔还会发生过敏性休克。
MRSA是临床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简称,MRSA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其致病力强,传播途径广泛,可以导致多种组织器官感染,引起脓毒血症,以及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同时,MRSA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是临床上抗感染治疗的比较棘手的问题。针对MRSA临床有效的抗生素,包括糖肽类,如: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替甲环素等。由于抗菌药物不规范使用,需警惕MRSA感染逐渐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