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携带者,在临床上无任何临床症状,体格检查也无异常,患者没有消化道症状,饮食可以同正常人一样,是不受任何限制,唯一的要求是避免饮酒,避免服用可能会导致肝功能损伤的药物或者食物,以及一些中成药物等。是可以食用荔枝的。 只有在急慢性肝炎病情活动时,患者出现消化道症状时,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为主,饮食上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在病情明显时才需要避免食用荔枝,病情稳定时也是可以进食的。
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关系密切,由于乙肝病毒在肝细胞内与人体的染色体整合,是癌变的启动因素,整合后的肝细胞,易于受到一系列的刺激而发生转化。 在各种刺激因子和生长因子作用下,可以导致整合的肝细胞发生转化,某些原癌基因被激活,抑癌基因可能产生突变,均可能促进癌变的发生。乙肝的导致肝细胞癌病变的机制较复杂,目前临床上并未有完全明确。
乙肝两对半检测分别是指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明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和乙肝核心抗体。乙肝二五项阳性,分别是指乙肝表面抗体阳性,与乙肝核心抗体阳性。 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表示对乙肝病毒有免疫力,可以见于乙型肝炎恢复期,既往感染,以及乙肝疫苗接种以后;而乙肝核心抗体,由于乙肝病毒感染者,体内均可以检出乙肝核心抗体。 核心抗体IgM,是感染后较早出现的抗体,提示是急性期或慢性肝炎急性发作的意思,而核心抗体IgG可以持续多年,甚至终身。一般乙肝表面抗体和乙肝核心抗体同时阳性,提示患者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目前是恢复期。
乙肝病毒携带者,在临床上,可以分为慢性HBV携带者和非活动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乙肝病毒携带者一般肝功能正常,无需抗病毒治疗,所以不存在治愈的说法。 但是,在成人慢性HBV感染者当中,每年有0.1%至1%的人群,可以出现乙肝表面抗原的血清消除。所以,乙肝病毒携带者有小部分人群可以出现血清消除,是通过自身免疫力,来达到了乙肝表面抗原阴转和病毒清除的结果。单纯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是无需用药物治疗的。
如果乙肝两对半检测乙肝五项均为阴性,乙肝表面抗体阴性,建议接种乙肝疫苗。目前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流行最关键的措施。接种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人群乙肝抗体水平会逐渐下降。 如果想小于10mIU/ml,需要加强注射一次。如果乙肝两对半显示,乙肝表面抗体是阴性的,但是核心抗体或者是表面抗原是阳性的,其实已经存在乙肝病毒的感染,则无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关于苦参素治疗乙肝的弊端问题,也就是指它的不良反应问题。苦参素可以用于治疗慢性乙肝,肿瘤放化疗引起的白细胞低下和其他原因导致的白细胞减少。苦参素临床上可以用于辅助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可以帮助提升白细胞,轻度的抗纤维化的作用。 其不良反应常见的有头晕,恶心,呕吐,腹泻,上腹部不适或者疼痛,部分患者偶尔可以出现皮疹,胸闷,发热等不适症状。
关于乙肝人群为什么容易合并糖尿病的问题是指慢性肝炎或者是肝炎肝硬化的患者并发糖尿病,一般上临床上可以称之为肝源性糖尿病。 大多是在慢性肝病数年后发生糖尿病,缺乏典型糖尿病的症状,而往往表现为肝硬化的症状,患者空腹血糖正常,或者是轻度升高,但是餐后血糖明显升高为特点。糖尿病的轻重会与肝功能损害程度成正比,由于在慢性肝炎或者是肝硬化时,肝功能严重受损,肝脏储备糖原功能不足,容易发生空腹血糖降低和餐后血糖又明显增高的情况。 乙肝病毒可以直接损伤胰腺细胞,可能是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生机制之一。
从西医角度乙肝感染者,饮食上主要是避免饮酒,避免服用一些可能会损害肝脏的药物,以免加重肝脏的负担,饮食上并没有不能食用公鸡的说法。在肝炎活动期,患者常常有消化道不适症状,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在患者病情好转,食欲恢复以后,可以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待患者病情完全缓解,病情稳定以后,患者是可以食用一些鸡肉的。
建议在乙肝疫苗接种以后,一周左右尽量避免饮酒。 由于目前的疫苗大多,而且属于生物制品,在注射后一周内饮食以清淡为主,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同时应该避免饮酒。 接种疫苗一周左右,疫苗的作用会逐渐发挥出来,体内会产生相应的抗体,部分人群有可能在一周左右出现发热、恶心等不适症状。如果在一周内饮酒,有可能导致疫苗接种的不适症状加重,甚至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所以,建议疫苗接种一周以内,避免喝酒。
甲胎蛋白含量的检测,是筛选和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的常规方法,但是,一般在肝炎活动和肝细胞修复时,甲胎蛋白可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需要动态观察甲胎蛋白的数值。 如果甲胎蛋白,在慢性肝炎活动或者是肝细胞修复时,定期检测甲胎蛋白即可,一般提示有肝细胞修复,需要动态观察,同时需要定期检测乙肝病毒载量和上腹部B超。如果甲胎蛋白数值明显增高,则需要完善上腹部增强CT或磁共振等相关检查,来排除肝脏的占位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