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阳是指乙肝两对半检测当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肝e抗体阳性和乙肝核心抗体阳性。每所医院乙肝两对半检测的排位可能会有所差异。 所以,125阳性是否为小三阳,根据其是否为乙肝表面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来确定,而不是通过数字。而且通常所说的小三阳,一般是指145阳性。小三阳在具体的不同地区和医院,其检测内容的排序有可能有所差异。
乙肝小三阳多指感染者为慢性的乙肝病毒携带状态,能否清除病毒,取决于患者用药以后的反应。乙肝抗病毒治疗,目前口服药物难以清除病毒,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治疗。而干扰素治疗,仅在30%的患者可以出现乙肝表面抗原的阴转,达到乙肝表面抗原清除的效果。 但是部分患者在治疗好转以后,仍然有病毒复制的风险。所以乙肝小三阳恢复病毒为阴性,清除乙肝病毒的几率较小,可能会长期携带病毒,控制病毒复制,延缓病情进展,即是治疗的目的。
小三阳是指被检者乙肝两对半检测,提示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阳性,一般乙肝小三阳多提示为乙肝的慢性感染者。具体是否为慢性肝炎,需要结合患者的肝功能,上腹部B超,肝脏纤维化检查等综合判断。 如果患者的肝功能正常,上腹部B超无明显异常,需要结合患者的乙肝病毒载量,以及肝脏穿刺病理来了解,是否有慢性肝炎的病情。不能单纯的通过乙肝两对半的结果,来判断目前是否有急慢性肝炎的存在。
乙肝小三阳是指乙肝两对半检测乙肝表面抗原,乙肝核心抗体,乙肝e抗体阳性。病毒定量检测一般是指乙肝病毒DNA,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直接标志,其正常值,根据每所医院能够检测的最小值不同有所不同。 正常值就是低于检测值正常下线,也就是检测不到。一般是低于200IU/ml,或者某些地区可以行高灵敏DNA检测,可以检测至20IU/ml以上。
小三阳患者在病情活动时,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消化道症状,包括恶心、厌油,乏力,腹胀,严重的患者可以出现皮肤巩膜的黄染。放屁主要是指肠蠕动增加。在急慢性肝炎早期,部分患者可以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便溏。 但是放屁多并不能提示病情好转,或者严重的指针。需要结合患者其他的消化道症状是否改善,如食欲好转,体力恢复,同时还要了解患者肝功能的情况。如果患者肝功能明显好转,消化道症状改善,同时伴有放屁增多,提示患者病情好转。
甲型肝炎是由甲肝病毒引起的急性肝炎,戊型肝炎是戊肝病毒一起的急性肝炎,二者均为消化道传播的急性病毒性肝炎,戊肝与甲肝传染源和传播途径较为相似。戊肝的特点: 第一个、是暴发流行是由于粪便污染水源导致,散发一般都是由不洁食物或饮品引起。 第二个、是戊肝隐性感染较为多见,显性感染主要见于成人。 第三个、是原有慢性HBV感染者或者是晚期孕妇感染戊肝病毒后,病死率较高。 第四个、是有春冬季发病的高峰。 第五个、是戊肝抗体多在短期内消失。
戊型肝炎是一种急性病毒性肝炎,其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粪便污染饮用水源,食物,蔬菜可以引起流行,水源或者食物污染还可以导致暴发流行。戊型肝炎,散发多是由于不洁食物或者饮品所引起。一般目前认为同房并不会造成戊型肝炎的感染。 戊型肝炎传播的特点,主要是隐性感染多见,而显性感染主要发生于成年;在原有慢性HBV感染者或者是晚期孕妇感染戊型肝炎以后病死率比较高。
根据不同种类的性传播疾病,其唾液中是否携带病毒有所不一。 例如: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目前证实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体液中含有乙肝病毒,密切的生活接触可以导致乙肝病毒的感染。密切的生活接触,包括唾液也可以会导致丙型肝炎的传播。例如艾滋病病毒,在唾液、眼泪、乳汁中也含有HIV病毒。所以理论上唾液也有可能会导致传播性传播疾病。
体液传播一般指的是血液、体液传播,是指病原体存在于携带者或者患者的血液和体液中,可以通过应用血制品、输血、针刺、注射、共用注射器,甚至共用牙刷、剃刀,共用一些沾有体液的用品或者是性交等传播。 临床上的疾病如疟疾、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等,主要是通过血液、体液传播。针对体液、血液传播途径的疾病,需要做到血液、体液的接触隔离,防止感染性疾病的传播。
外科病人最容易发生的体液失调是等渗性缺水。 这是指水和钠成比例的丧失,血清钠仍然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也保持正常。其常见的病因有消化液的急性丧失,体液丧失在感染区或者软组织内。病人可有少量厌食、恶心、乏力、干燥,但是不口渴、皮肤干燥松弛。短期内体液的丧失达到体重的5%,可以出现血容量不足的症状。 针对等渗性缺水,目前常用的是平衡盐溶液与碳酸氢钠和等渗盐水溶液两种。除了等渗性缺水以外,临床上还有低渗性缺水和高渗性缺水。但是外科患者最容易发生的体液失调仍然是等渗性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