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宝六个月开始添加辅食后就可以吃鸡蛋黄。鸡蛋黄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含有卵磷脂、胆碱、维生素A及钙磷铁多种矿物质等。六个月宝宝吃蛋黄,建议做成蛋黄泥或蛋黄羹,注意生病期间不添加新的辅食。 鸡蛋黄属于高致敏食物,一般连续吃3~5天,密切观察宝宝有无过敏症状,如皮疹,呕吐,腹泻等,如果出现上述过敏症状,建议立即停止,过3~6个月后再次尝试添加。

新生儿出生后一般会接种两种疫苗,一是卡介苗,卡介苗是一种牛型结核杆菌菌株制成的减毒活疫苗。接种卡介苗后可获得一定的对抗结核病的免疫力。卡介苗于左上臂三角肌上端进行皮内注射,接种卡介苗后4到6周局部有小溃疡形成,此时家长需要注意保护创口。溃疡之后结痂,痂皮脱落后留下永久性瘢痕。 二是乙型肝炎疫苗第一针,乙肝疫苗于右上臂三角肌进行肌内注射。乙肝疫苗接种后一般无反应,部分局部有红肿疼痛,很快消退。

新生儿指从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内的婴儿。新生儿按胎龄分类可以分为足月儿,早产儿和过期产儿。足月儿指胎龄大于或等于37周,并小于42周的新生儿。早产儿是指胎龄小于37周的新生儿。过期产儿是指胎龄等于或大于42周的新生儿。 新生儿期是婴儿期的一个特殊阶段,在生长发育和疾病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特殊性,此期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此期新生儿脱离母体独立生存,其所处的内环境发生根本的变化,故其适应能力尚不完善。

新生儿筛查是出生后预防和治疗某些遗传病的有效方法,新生儿筛查一般是在新生儿出生后三天,采取脐血或足跟血的纸片进行。包括以下三项内容: 一、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英文简称CH,主要临床表现为孩子体格和智能发育障碍。 二、苯丙酮尿症,英文简称PKU,主要表现为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并且孩子的尿液有鼠尿味。 三、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缺乏,英文简称G6PD,俗称蚕豆黄,患有G6PD酶缺乏的孩子易发生溶血及黄疸。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先天性甲减,是儿科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体格和智能的发育障碍。根据病因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散发性甲减和地方性甲减。 苯丙酮尿症是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导致的一种儿童智力落后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加强宣传教育,改善医疗保障,切实通过新生儿疾病筛查进一步降低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新生儿期是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时开始至满28天的这一段时间,按年龄划分,此期实际包含在婴儿期内。此期在生长发育和疾病方面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 婴儿期指自出生到一周岁之前,此期是生长发育极其旺盛的阶段,因此对营养的需求相对较高。幼儿期指自一岁至满三周岁之前,此期小儿对危险的识别和自我保护能力都有限,因此,意外伤害发生率非常高,应格外注意防护。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血中胆红素浓度升高,造成皮肤及巩膜黄染的现象,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症状,又称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黄疸可以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种。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多在出生后第2至3天出现,第4至6天达高峰,足月儿在生后两周消退,早产儿在3至4周消退。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2至3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重或消退后再次出现,或出生后一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则需要去医院进行就诊治疗。

新生儿粟粒疹是新生儿常见的特殊生理状态之一。新生儿粟粒疹是指宝宝生后1至2天,在鼻尖部、鼻翼还有面颊部呈现的一种米粒大小的黄白色皮疹,主要是由于皮脂腺阻塞而形成。 新生儿粟粒疹不需要特殊处理,宝宝一般没有不适症状,不会有疼痛、瘙痒等表现,粟粒疹几天后会自然消退,家长只需要注意保护皮肤的清洁,千万不能用手去挤压,因为如果挤压损伤皮肤,反而容易导致感染。

无论是母乳喂养还是奶粉喂养,新生儿往往在吃完奶之后喜欢打嗝,主要是因为吃奶的时候吸入了空气,新生儿最有效、常见的拍嗝方法是肩上拍嗝。妈妈的肩膀上搭一条小毛巾,让宝宝的脑袋轻轻靠在妈妈的肩膀上,妈妈一只手手肘托住宝宝的屁股和大腿,同时手掌支撑着宝宝的头,另一只手以手握空拳的姿势,轻轻地拍宝宝的后背,从下往上拍。 但是不是每次拍嗝都能拍出的,如果几分钟后,宝宝仍然没有打出饱嗝,就可以继续喂奶,当喂完奶后继续重复上述拍嗝方式,并且要让宝宝保持直立姿势,10至15分钟,这样就能有效的预防宝宝溢奶、吐奶的现象。

2008年《中国儿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婴儿出生后应补充维生素D,足月儿出生后两周开始补充到两岁;早产儿(大于28周)、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出生后即应补充。 夏季阳光充足,可在上午和傍晚户外活动,暂停或减量服用维生素D。美国儿科学会则建议母乳喂养的婴儿应于生后头几天就开始补充维生素D,直至断乳,或进食配方奶或强化维生素D的全奶每天不足1L均需要额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