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神经内科常见疾病,最多见的是脑血管病、变性疾病,脱髓鞘疾病属于变性疾病,还有癫痫...
脑痉挛的治疗需要首先检查脑部血管。脑痉挛又称脑血管痉挛,是指大脑动脉处于持续性挛缩状态。脑血管痉挛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药物: 1.静脉注射血管扩张剂和血管舒张药物,如尼莫地平注射液等。 2.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潘生丁等。 3.注射或口服抗凝药物,如肝素、华法林等。 4.应用钙拮抗剂,如尼莫地平、西比灵等。 如果药物效果不好,可考虑介入性血管扩张支架治疗。
脑脊液氯化物正常值为120~130mmol/L,高于血清。 脑脊液检查,可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比如脑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脱髓鞘疾病,或自身免疫性脑炎,需要做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做相应的检查。 脑脊液压力可以测量,正常压力在80-180mmH2O之间。如果脑脊液压力大于200mmH2O,则可称为颅内压增高;小于70mmh2o,则可称为颅内压过低。此外,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
脑供血不足患者可出现不同的症状,主要取决于受累的血管。 如果是椎基底动脉功能不全可出现头晕、平衡失调、共济失调、吞咽困难、饮水呛咳。颈内动脉系统供血不足,主要表现为单侧肢体无力和感觉异常,部分患者可能存在语言障碍,包括运动性失语和混合性失语、感觉性失语、构音障碍,患者还可能出现眼前黑;慢性脑供血不足可导致脑细胞缺氧、记忆功能下降、思维能力障碍,严重的脑供血不足可引起脑梗死。
脑供血不足会产生耳鸣。 耳鸣也可见于高血压、脑震荡、脑外伤、颅内肿瘤和脑膜综合征等疾病,在因供血不足而产生耳鸣后,可考虑给予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例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更常见。此外,还可以使用他汀类药物,比如阿托伐他汀,这些药物可以降低血液粘度,稳定血管内的斑块。 对于严重脑功能不全的患者,出现长期耳鸣的现象,影响到休息,甚至需要手术治疗。以上是耳鸣的治疗。
脑梗死患者可以做支架,但支架必须有适应证。一般是由于脑梗死患者血管狭窄,闭塞的情况非常严重,才考虑进行支架治疗。 支架治疗能迅速恢复脑血流,改善脑组织代谢,最大限度地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如果脑血管狭窄小于75%,一般以保守治疗为主,包括抗血小板聚集、神经保护治疗,改善血液循环治疗、保护线粒体等治疗,同时控制好患者的基础疾病。
脑梗死恢复主要包括二级预防和康复治疗。 二级预防包括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降脂和稳定斑块。如有必要,可以配合药物来滋养循环和神经,特别是防止脑梗死的复发。 康复治疗是脑梗死恢复期最重要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在运动康复、言语康复等方面,吞咽康复和认知康复。通过康复治疗,患者可以逐渐提高其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以达到部分或完全自我自理的程度。
如果有脑梗死,需要在病情稳定的前提下尽快进行康复治疗。 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的不同症状,可以选择相应的康复治疗。例如,可能出现计算能力和记忆力下降,时空定向障碍,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可以接受认知功能的康复训练。 另外,如果有偏侧肢体功能障碍,也可以接受肢体康复训练。在临床实践中,多采用的是运动、学习等方法和康复治疗,如果言语障碍,尽快进行言语功能的康复训练。
脑梗嗜睡是病情加重的表现。 嗜睡是一种意识问题,这是昏迷前患者的表现特征。如果患者因脑梗塞引起嗜睡,提示脑部损伤比较严重,应及时治疗,避免长期治疗后出现的情况。 脑梗死患者除嗜睡外,还会出现躯体障碍,或出现偏瘫等疾病症状,患者会因缺氧缺血性脑或血流障碍而患上脑梗死,为确保患者出现缺血性脑坏死,患者可采取适当的药物治疗,通过使用中药有助于治疗和调理。
脑梗死失语患者的黄金康复期为3-6个月。 对于脑梗失语的患者康复应该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可在患者神经症状不再进展48小时后开始。早期可以通过建立一些简单的问答、动作指导等引导患者做出反应,后期系统的康复训练一般需要3-6个月,最快1个月。 随着时间的推移,康复训练的效果会越来越弱,患者的病情会趋于稳定平缓。建议病人在得脑梗死半年内积极康复。尤其是三个月之内黄金恢复期
脑梗死的溶栓时间窗主要是指发病时间在6小时以内,老年人可在4.5小时内静脉溶栓。如果发病期在6小时以内,超过4.5小时,可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 对于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可迅速恢复脑血流量、改善脑组织代谢,保存急性脑梗死发作前后仅有功能改变的缺血半暗带组织;预防坏死,最大限度地提高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预防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以上是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