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擅长中医的相关疾病的治疗。
阳虚证是由于体内阳气虚衰,机体温煦、推动、蒸腾、气化等作用减退所表现的一类证候。常有素体阳虚;或久病体虚,暴病伤正;或饮食生冷,损伤阳气;或禀赋不足;或年老脏气亏虚等所致。 阳虚证的临床表现为畏寒肢冷,神疲乏力,气短,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面白,舌质淡胖,脉沉迟无力。 其治疗法则为温补阳气。常用的中药为鹿茸、巴戟天、肉苁蓉、淫羊藿、杜仲、补骨脂等。常用的中成药有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同时应饮食起居运动情志诸方面补气助阳调理。
艾灸的治疗方式为将艾灸条垂直于皮肤表面上两厘米左右的高度进行对穴位的熏烤,通过热度的传达使穴位受到热刺激,从而治疗相关经络寒性疾病。 如果艾灸条距离皮肤过近,或者是由于灰烬掉落使皮肤烫伤,会出现水泡,水泡破裂以后不及时清理或者是接触到了污水,则会容易感染。根据感染的程度判断是否需要用抗生素治疗,另外需要每天用碘伏消毒局部皮肤,后期可使用康复新治疗液。
传染性红疹具有强烈传染性,其主要表现是在皮肤出现片状红疹,可见有瘙痒、疼痛而治疗较为困难。 临床上通常为湿热邪毒传染或者是时疫邪毒盛行,因此其治疗原则为清热解毒,在用药治疗的同时应当注意隔离避免与过多的人接触。 同时需要注意房间通风,饮食切忌吃辛辣刺激食物和饮酒,同时患者本人避免抓挠红疹部位有可能会导致其它部位也发生传染。
热伤风指是由于表虚或者是健康患者感受了风热外邪,出现了一派热相为主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舌苔干黄、脉象浮数。 可伴发热、咳嗽有黄色痰或鼻涕、大便干燥,其治疗方法主要以清热疏风解表为治疗原则,主要应用到的方药为仲景麻杏石甘汤加减。 具体的药量以及配伍方法需要患者到当地医院就诊根据其具体情况来定,另外患者在用药的同时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韭菜和大蒜,避免饮酒。
艾灸指的是用艾条燃烧以后的,温度刺激穴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式,此技术沿用至今,在临床上广泛应用,针对虚寒病症效果显著。 艾叶的功效为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针对寒症痛经,宫寒不孕,胃寒,虚寒腹痛,先兆流产等病症有良好疗效。 常用的穴位为腹部穴位,局部刺激,使药效和热度直达病灶。患者应注意保暖,避免吃寒凉食物,中药方剂使用中,避免用大寒大凉之药物。
产生尾骨疼痛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由于脊椎疾病引起的神经压迫,或者是由于外伤或长期姿势不良而导致的或者是椎体突出。 针灸治疗尾骨疼痛,主要是治疗神经压迫性。当患者处于急性期时,椎管组织水肿因而造成压迫症状明显,针灸治疗可以明显的缓解疼痛,主要是刺激经络穴位之后,可尽快的度过急性水肿期。针灸可以选择阿是穴和督脉穴位,通过局部刺激改善症状。
汗出的形式有多种,分为盗汗,自汗,战汗,大汗是由于阴虚而导致的汗出,常常在睡着以后汗出醒时自止,自汗是指患者动则汗出,汗出不止,由于表虚而导致的。 战汗是体内正气与邪气交争而产生的。根据不同类型的汗出治疗方法也不同,阴虚汗出,主要是以滋阴为主。自汗则需要益气固表,选用的方剂也不一样,阴虚患者选用麦味地黄丸和六味地黄汤。自汗患者可选用黄芪桂枝汤和玉屏风散。
当人体出现了脾胃的器质性病变,一般考虑的是良性或恶性肿瘤。首先需要经过先进的检查手段,可做胃镜或者是做肝胆胰脾的彩超检查,确定病变部位和大小,可做组织活检来确定性质,并且尽早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可以配合中医药治疗,尤其对于胃部疾病可以直达病灶,同时中医药也可以治疗其相关并发症,例如引起的腹痛,睡眠障碍,食欲不振,焦虑等症状。
脾喜燥恶湿,脾主运化水湿,因此当脾虚时,运化水湿不利,久而炼液为痰,所以称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脾气亏虚时人体湿邪浸淫,泛溢肌肤,痰液淤积人体,形成了痰湿体质。 痰郁指由于情致因素导致的通常为思虑过度,久之伤脾,脾失健运,食滞久而生痰,主要症状表现为抑郁,淡漠。治疗原则以疏肝解郁,健脾消痰为主,患者应注意自我调节,有助于改善病情。
三伏贴主要是将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与蜂蜜等介质相混合使其背附于膏药上,在特定的时间贴在特殊穴位上,达到冬病夏治的治疗目的。 贴敷的时间为二十四小时左右,过长时间或者是本身有过敏的患者会出现皮肤疼痛或出现皮疹、起泡的症状,造成皮肤损害。 针对这样的症状,建议立即停止使用三伏贴,并且需要保持患处干燥避免发生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