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脑病的治疗原则包括有以下几点: 1、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才能够从根本上控制肝性脑病的病情。 2、平时要严格限制蛋白质的摄入,以减少肠道毒性物质的产生和吸收。 3、遵医嘱接受药物治疗,可促进体内有毒物质的代谢和清除。 4、在患病期间要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的情况。 5、如果肝性脑病患者出现严重的精神、神经症状,需遵医嘱使用镇静安眠药物来帮助控制病情。 6、在患病期间要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出现异常情况要尽快进行急救处理。
肝性脑病患者如果出现扑翼样震颤,有可能是因为氨中毒所引起。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就诊,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采取药物治疗或者手术治疗。 肝性脑病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是因为本身就存在肝脏疾病,没有及时得到控制导致,并且更加严重,这时就容易引发体内氨增多,慢慢分散到脑内,从而出现的病变。主要症状表现为行为异常、情绪异常或扑翼样震颤,严重时还会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建议患者一定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避免耽误病情。
肝性脑病的饮食护理措施有以下几点: 1、每天要严格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尽量选择吃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例如鱼、虾、鸡蛋等。 2、如果病人出现昏迷的情况需要暂时禁食蛋白质。可通过摄入碳水化合物来补充能量。 3、如果肝性脑病病人存在腹水、水肿的情况需要保持低盐饮食。尽量不要吃含盐量过高的食物,每日钠的摄取量尽量不要超过500毫克。 4、可以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以补充维生素。
肝性脑病的常见诱因有以下几点: 1、消化道出血可诱发肝性脑病。 2、吃了过多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可促进体内氨的生成,导致肝性脑病。 3、过度利尿以及大量放腹水,也是临床上常见的导致肝性脑病的诱因。 4、做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可能会导致肝性脑病的发生。 5、长时间便秘会增加肝性脑病的发病率。 6、体内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可能会引起肝性脑病。 因此只有积极去除诱发因素,才能有效降低肝性脑病的发病率 。
肝性脑病的病人需要完善以下检查: 1、血氨。血氨升高对于诊断肝性脑病具有较高的价值。 2、肾功能。如果怀疑患有肝性脑病,肾功能检查是常规检查。 3、肝功能生化检查。肝功能生化检查包括有胆红素、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等。 4、头颅CT及磁共振成像。这些检查可排除脑血管意外、颅内肿瘤等疾病,并且可明确肝性脑病的病人是否有脑水肿的情况。 5、神经心理学测试。该项检查可帮助诊断早期轻微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病因有: 1、导致肝功能严重障碍的肝脏疾病,急性肝功能衰竭、肝硬化是临床上诱发肝性脑病最主要的原因。 2、门静脉体循环分流异常。如果门静脉和肝静脉之间存在异常相通的通道,门静脉的部分血液未经肝脏解毒直接流入体循环,可导致肝性脑病。 3、其它代谢异常。先天性尿素循环障碍可以诱发肝性脑病。 如果突然出现表情淡漠、定向异常、性格改变、语言不清等情况可能是患有肝性脑病,一定要尽快去医院就诊。
肝性脊髓病指的是门腔分流性脊髓病,这是肝病并发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目前认为肝性脊髓病的发病可能跟门脉性肝硬化有关。 患病期间病人可出现食欲减退、腹胀、乏力、肝脾肿大、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蜘蛛痣等临床症状。在患病期间可通过灌肠或导泻治疗,以减少肠内毒物的生成和吸收。遵医嘱服用抗生素类药物,抑制细菌的生长。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接受教案治疗以及人工肝治疗,可清除体内的有毒物质。 如果病情较为严重,需要接受肝移植手术。
多发性脊髓硬化症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中枢神经脱髓鞘疾病。 这种疾病在青中年女性高发,该病的发生可能跟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有关。患病期间病人可能会出现眼肌麻痹、肢体瘫痪、眼球震颤、神经性耳聋、眩晕等临床症状。通过完善头颅CT、眼部检查,可明确病情的严重程度。 病人可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激素类药物、抗生素类药物来帮助稳定病情。通过使用人参、黄芪、当归等中药,可帮助调理身体。
骶1椎体隐性脊柱裂是隐性椎管闭合不全中最常见的一种,大多数病人终身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少数病人可能会出现腰痛、腿痛、下肢发育畸形的临床表现。 建议尽快去医院的脊柱外科或神经外科就诊: 1、轻度的骶1椎体隐性脊柱裂不需要接受特殊的治疗,加强腰背肌锻炼即可。 2、如伴有剧烈疼痛,遵医嘱服用镇痛药物减轻疼痛。 3、如果有明显的尿失禁,需尽快接受导尿手术治疗。遵医嘱服用具有营养神经的药物,可促进身体的恢复。
低颅压综合征,指的是各种原因导致的侧卧位时脑脊液压力在60mmH2O以下。 体位性头痛是低颅压综合征最典型的临床症状。该病的发生可能和脑体积减少、脑脊液减少、中毒、休克有关。低颅压综合征起病较急,病人会出现剧烈的头痛,并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等临床症状。患病期间应完善腰穿、头颅CT、头颅MRI等相关检查,以明确病情的严重程度。 患病期间需采取去枕平卧位,还要适当增加液体的摄入量,促进脑脊液的分泌,以提高颅内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