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的类型主要包括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炎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除了炎性息肉,在炎症因素去除之后可以自行消失,其它类型息肉都是不可以自行消失的。特别是腺瘤性息肉,它还有癌变的倾向。如果腺瘤性息肉不及时处理,在一定时间的发展,它有可能有癌症的倾向,会往癌症的方面发生发展。
一般胃息肉是不能通过药物治疗消失的。除了炎症息肉在消除炎症刺激因素,可以自行消失之外,其它类型的息肉都是不可以通过药物,或者自行消失的。只能通过内镜下的干预内镜下完整切除下来,才能达到治愈的状态。如果病理提示是腺瘤性息肉,更需要提高警惕,要密切内镜随访。
一般胃息肉的治疗首选内镜下切除,因为内镜下切除第一因为创伤小,恢复也比较快,并发症也比较少,所花费的医疗费用也比较低。个别像一些比较大的息肉,比如已经有癌变并且浸润到深层,比如黏膜深层、肌层这些。内镜下已经完全没有办法切除,才会建议病人是不是要进一步的外科手术治疗,或者是进一步其它相关的治疗。
我们会根据息肉的大小、数目,以及内镜下切除手术的方式来决定。如果是比较大的息肉或是比较多的息肉,我们会建议禁食一天,隔一天进行全流饮食,慢慢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到正常饮食。全流饮食都会建议食物最好,属于高营养、没有纤维。比如细肉末粥或者是牛奶之类的,尽量是手术前几天尽量少吃一些蔬菜、水果,这些比较多渣的食物。
首先胃镜切除术后最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的活动。因为剧烈的活动有可能,导致胃息肉切除后迟发性出血的发生。大部分的情况,息肉切除之后的术后创面的情况,三天内伤口是稳定的,半个月内基本是愈合的,一个月内是完全愈合。所以在一个月内是必须要注意休息,避免较重的体力劳动。
因为定居于大肠里面的大肠杆菌,它会发酵一些食物的成分,产生一些可燃性的气体。如果肠道准备不好,肠道内容物比较多,这些可燃性的气体相对是比较多。我们在切除息肉的过程中,我们会通过电切的方式,产生电的方式进行息肉切除,可能会产生一些电的火花。
胃底腺息肉的形态特征是腺体的囊性扩张表现。通常这种胃底腺息肉,直径是比较小的,表面是比较光滑,大概是占所有胃息肉的47%。有文献报道称,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也就是抑酸药PPI,可能跟胃底腺息肉的发生是有关联的。一般如果它是属于只有单发的胃底腺息肉,我们可以建议病人定期的复查。
增生性息肉,一般如果是年龄越大,增生性胃息肉发生的机率也就越高。大多数的文献报道,增生性胃息肉的发生发展,可能是与长期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刺激有关。遇到增生性息肉的内镜表现,多表现为表面的充血发红这些。我们都会建议病人进行内镜下的干预,及时切除,定期复查。
因为胃息肉的性质就包括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胃底腺息肉,炎性息肉等等。通常胃息肉要切除下来,进行病理化验,检测是属于哪种类型的息肉。若是增生性息肉或者是炎性息肉,通常我们就要消除炎症的病因。比如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或者消除胆汁反流的炎症刺激,一般只需要定期观察就可以了。
胃部息肉之所以会被认为是癌前病变,是因为腺瘤性息肉,或者是增生性息肉都是有一定癌变的程度。但是癌前病变是不等于癌症的,是不同于癌症的,我常会跟病人解释把癌症比喻成坏人。癌前病变只是有变坏的倾向,但它还不是坏人。所以胃息肉并不是属于癌症,所以大家如果发现胃息肉也不需要太过于担心。
如果患者发现胃息肉后到底要不要切,主要是根据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根据息肉的大小,息肉的数目、形态、类型。如果息肉比较小小于五毫米,如是单发的只有一个,或者是一到两个,这些可以定期复查观察即可,或者也可以要求内镜下切除。
当然可以。因为病人如果有出现胃息肉需要内镜下的干预,都会建议病人尽量选择在静脉全麻的情况下,进行内镜下切除治疗。因为如果不做静脉全麻,只是做普通胃镜,我们在胃镜检查的操作。因为你反复的恶心呕吐的反射,会影响内镜医生在切除息肉的操作过程,造成一定的难度,也会影响操作,以及手术刀的把控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