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不能完全控制和缓解症状。 风湿性心脏病是由细菌感染导致的以心脏瓣膜病变为主的疾病,主要表现为瓣膜的狭窄,最终会导致心力衰竭。中药能够改善心肌供血,增加心脏的收缩力,但是中药的作用有限,不能完全使风湿性心脏病得到彻底的缓解,风湿性心脏病在急性期需要给予抗风湿的治疗。 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还需要进行换瓣治疗,中医治疗效果比较差。
中医可以治疗房颤,但是效果相对比较差。 房颤的原因和心肌缺血有关,中药能够改善心脏的供血,通过改善心肌供血来减少房颤的发生。但对于已经发生的房颤,中药不能有效的终止房颤,还需要使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来终止房颤的发作,常用的药物有心律平、胺碘酮等,中药没有明显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中药可以作为抗心律失常的辅助治疗,它的副作用相对比较少。
治疗心律不齐的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心律平、胺碘酮等药物。 心律不齐的原因有很多,有些患者有可能是出现了早搏、房颤等疾病,需要使用减慢心率的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心律平,胺碘酮也能减慢心率,起到治疗心律不齐的作用。选择药物时要先进行心电图的检查,确定心律不齐的类型。 心律不齐的患者还要注意查找病因,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
心衰和房颤密切相关,心衰可以导致房颤,房颤会加重心衰,二者会互相影响。 心衰会加重心肌缺血,同时会导致心肌疲劳,引起心脏电活动的异常而发生房颤。快速性的房颤也会加重心脏的缺血,从而诱发患者出现心力衰竭。房颤的患者要积极的减轻心脏的负荷,同时要注意控制心室率,减轻心力衰竭的症状,防止猝死的发生。 心衰房颤还和心肌缺血有关,要注意改善心肌供血,保证电解质稳定。
心衰的定义,是心脏功能的下降,导致周围器官的淤血和灌注不足。 心衰是出现了心脏射血功能的下降,心脏的射血量明显减少,从而导致全身重要器官的灌注不足。心衰还会影响正常的血液回流,导致肺水肿或者静脉系统的淤血,可以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 心衰患者具有心脏收缩功能障碍,也可以有舒张功能的下降,不同的病因会导致不同的心脏功能下降。
在同一次测量血压时,舒张压不会比收缩压高。 收缩压是在心脏射血时血管内的压力,收缩压的形成和心脏射血功能有直接的关系,舒张压的形成和外周血管的阻力有关,血管的外周阻力越大,舒张压的水平越高,但收缩压永远高于舒张压,否则就属于不正常的血压。出现舒张压异常时要及时的进行再次测量,明确具体的血压水平。 测量血压时要保证测量方法的准确性,测量血压之前不能进行剧烈运动。
室性早搏手术主要是进行射频消融术。 室性早搏会影响心脏的功能,部分患者出现大量的室性早搏,可能存在心脏内的异常起搏点,心肌梗死后的瘢痕,就可以导致频发的室性早搏。通过射频消融术能够对心室内的异常传导途径进行消融,从而达到减少室性早搏的目的,减轻症状,避免出现严重的心功能不全。 室性早搏对人体的危害很大,症状明显的要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术的效果比较好,主要用于治疗频发室性早搏。 室性早搏数量增多后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有些患者药物治疗效果比较差,或者由于自身的疾病,无法正常的服药,为避免出现严重的心功能恶化,可以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大部分患者经过治疗之后,室性早搏的数量会明显减少或完全消失。 室性早搏进行射频消融治疗要掌握好适应症,做好术前准备。
射频消融术是治疗心脏房颤的手术措施,可以恢复正常的窦性心律。 射频消融术是用射频消融的方式来去除房颤的异常通道,是目前能够控制房颤的有效方法,可以避免长期服药对身体的损害。射频消融术可以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房颤,但部分患者有复发的风险,可能需要接受2~3次的射频消融治疗才能有效的治疗房颤。 房颤患者是否需要手术治疗,要依据病情而定。
频发室性早搏可行射频消融手术治疗。 频发室性早搏考虑心室内存在异常的起搏点,通过药物治疗能够减少早搏的出现次数,但一般无法将症状完全控制,需要长期口服药物。对于无法口服药物,或者药物效果治疗比较差的患者,可以通过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能够明显减少早搏发生的次数。 频发室性早搏会影响心脏的功能,症状明显的患者要尽早进行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