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射频消融术,是通过射频的技术消除房颤的传导通路。 房颤发生的原因和心房内存在多个异常的传导通路有关,心脏的激动会在异常的传导通路内发生折返。射频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消除异常的传导通路,使心脏的激动按正常的通道向下传递,从而达到恢复到窦性心律的作用,心脏的射血功能也会恢复正常。 房颤会明显降低心脏的射血功能,射频消融术可以有效的治疗房颤,避免长期服用药物。
房颤的脉搏会表现为不规律,同时会伴有脉搏短绌的现象发生。 房颤的患者心脏收缩过程中会出现心肌收缩力的减弱,表现为心脏出现了收缩而没有出现脉搏,脉搏的次数要少于心脏跳动的次数。房颤患者的心室率绝对不整齐,就会表现为脉率的不规整,或快或慢完全没有节律。 房颤患者在测定心率的同时要触摸脉率,是对房颤进行诊断的一个依据,同时可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房颤属于心律失常,可以是单独的一种心脏疾病,也可以与其它心脏疾病共同存在。 房颤表现为心脏的节律紊乱,发病原因和心房的结构病变有关。房颤患者主要的发病原因在于心房节律的紊乱,同时会导致心室的跳动不规律。房颤会导致心脏本身的氧耗量增加,还会增加心房内血栓的风险,有可能会导致动脉栓塞。 房颤患者要积极的控制心室率,必要时要给予抗凝治疗。
房颤伴有预激,说明存在先天性的异常通道。 预激综合症属于先天畸形,患者的心脏内存在着异常的传导通路,心脏的传导可以通过异常的传导通路向下传递。当预激综合征的患者发生房颤时,就会出现快速的心室率,甚至有可能会导致室颤的发生,危及到生命安全。 房颤伴有预激综合症的患者要积极进行治疗,注意使用合理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房颤伴差传,是出现了心房激动在心室内的传导减慢。 房颤患者的心室率比较快,心脏发生一次跳动后,会出现一定的相对不应期,在相对不应期心脏的反应速度比较慢。如果在相对不应期受到了心脏的起搏信号,也可以导致心脏收缩的出现,但在心电图上会表现为传导的延迟,临床上就被称为差异性传导。 差异性传导不需要特殊的治疗,要积极的控制患者的心室率,以治疗房颤为主。
房颤胺碘酮转律后可以停药,注意防止出现严重的心动过缓。 胺碘酮是治疗房颤的主要药物,急性房颤发作时可以通过静脉注射使用胺碘酮,治疗过程中,如果心脏转为窦性心律,要及时降低药物静脉注射的速度,观察病情变化,避免电解质的紊乱,必要时要查找导致房颤的原发原因。 房颤患者转律后也要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避免房颤反复的发作。
房颤安装起搏器是为了更好地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房颤患者可能会表现为快慢综合征,心率慢时无法使用减慢心率的药物进行抗心律失常治疗,有些患者同时存在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会表现为长RR间期,药物治疗存在矛盾,需要安装起搏器保证心脏的跳动,在起搏器的基础上使用减慢心率的药物治疗。 房颤患者安装起搏器之前,要给予动态心电图的检查,掌握好适应症。
房颤f波是心房波,是异常起搏点导致心房收缩时形成的波形。 房颤患者正常的P波会消失,表现为异常的f波。f波的主要起搏点来自于心房,频率非常快,可以达350~600次每分钟,同时由于f波比较多,会导致患者心室率加快,但心室率会表现为绝对的不整齐,忽快忽慢,可以有明显的自觉症状。 f波的心电图的表现,是诊断房颤的主要依据。
二尖瓣置换手术主,要用于严重二尖瓣病变的患者。 二尖瓣病变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原因有风湿性心脏病、创伤性二尖瓣损伤、老年性心脏瓣膜病等。二尖瓣发生病变后,会导致瓣膜狭窄或者关闭不全,导致心脏的正常功能下降,甚至出现严重的心力衰竭。置换瓣膜是主要的治疗方式,一般瓣膜有两种,即金属瓣膜和生物瓣膜。 对于症状明显的二尖瓣病变患者,要尽早进行手术治疗,避免出现严重的心功能下降。
二尖瓣型心主要表现为左心房增大。 二尖瓣型心主要见于二尖瓣狭窄的患者,二尖瓣狭窄会导致血液进入左心室的速度减慢和压力增加,当跨瓣膜的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左心房的增大,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时就会表现为二尖瓣型心脏。二尖瓣型心最终会导致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可伴有房颤的症状。 二尖瓣型心症状明显的要进行手术治疗,主要的治疗方式为瓣膜置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