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后引起脚肿的原因主要考虑两个方面,首先就是因为肢体的偏瘫、活动的减少引起的局部淤血,另外就是因为肢体不活动导致的下肢静脉栓塞,不过一般伴有下肢的肿胀。 脑血栓后出现脚部肿胀,首先就要加强功能锻炼,可以协助患者肢体的运动,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另外就是要适当的抬高患肢,有利于肿胀的消退。再配合一些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的药物,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的。
脑室系统扩大,首先考虑是有脑积水的形成。 主要是因为脑脊液的循环通路发生了问题。比如因为脑出血,脑外伤,脑肿瘤等等。原因导致的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就容易表现为脑室系统扩大。轻微的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严重的会出现颅内压增高的表现,比如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甚至会出现意识障碍。 如果有明确病因的,应该针对病因积极治疗。如果没有明确病因的可以考虑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后脑勺长疙瘩,可能是骨头上面的,也有可能是头皮上面的。 骨头上面常见的就是骨瘤,一般属于良性病变,质地比较硬,固定不会活动。位于头皮上常见的是脂肪瘤、纤维瘤之类的,有一定的活动度,相对硬度较差。如果是骨头上的,最好是能够拍个片子看一下,头颅CT也是可以的,如果是头皮上的可以考虑做彩超检查。 无论是骨头上的还是头皮上的,都可以通过手术进行治疗,切除之后最好是能够进行病理检查,才能进一步明确病变的性质。
脑供血不足引起的头痛,可以考虑用一些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的药物,以及止疼的药物对症支持治疗。但药物只可以改善症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最好是针对病因治疗。 引起脑供血不足的原因很多,比如颈动脉的狭窄、动脉粥样硬化、低血压、贫血等等都是可以导致的。如果是因为颈动脉狭窄的话,可以考虑颈动脉剥脱或者是支架的植入。如果是因为低血压、贫血的情况下,只需要对症处理就可以了。
脑溢血说的就是脑出血,常见的原因就是高血压引起的。主要就是因为血压的增高,导致血管的破裂出血。 脑出血后,应该根据出血量的大小、出血部位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少量的脑出血可以采取保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用止血的、脱水、降颅压的药物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大量的脑出血,随时会危及患者的生命,是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 脑出血后或多或少的都会留下一定的后遗症,病情稳定之后,要尽早的加强康复锻炼。
蛛网膜下腔出血,有自发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外伤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动脉瘤的破裂引起的出血,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就容易反复出血。对于有继发性出血的动脉瘤,是需要进行干预性治疗的,可以考虑介入栓塞或者是开颅动脉瘤夹闭。 外伤性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是颅脑损伤中相对比较轻微的一种。治疗上主要是注意休息,可以考虑用一些止血的、脱水降颅压的药物对症支持治疗。
摔到后脑勺后,是否有问题,主要还是看临床表现的。轻微的损伤一般不会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可能会有局部的疼痛。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的情况。大部分患者经休息后症状就会减轻的。 如果经过休息后症状不减轻甚至加重,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进一步检查了,可以考虑做头颅CT。排除颅内的出血性疾病。 如果颅内没有问题,症状明显的话,可以考虑对症处理,比如用一些止痛的,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对症支持治疗。
脑梗其实就是颅内的血管发生了堵塞,从而引起部分脑组织的缺血缺氧。 根据梗塞的部位和梗塞的面积,患者的临床表现是不完全一样的,轻微的可能会表现为肢体的麻木无力,严重的会出现肢体的偏瘫,甚至会出现意识障碍。急性期,也就是在6个小时之内,可以考虑静脉溶栓治疗,或者介入取栓。超过这个时间,一般采取中性的治疗方法,比如用一些抗血小板聚集的,活血化瘀的,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对症支持治疗。 对于大面积的脑梗塞,也可以考虑采取手术的治疗方法。一般采取去骨瓣减压术。
脑血栓是可以治疗的。但是,治愈的可能性不是非常的大。 神经细胞属于不可逆细胞,损伤之后是不能够恢复的,一般都有胶质细胞增生替代。脑血栓之后,由于脑组织的缺血缺氧,会有不同程度的坏死,患者会留下不同的后遗症。 对于脑血栓的早期,可以考虑用活血化瘀的、改善微循环的、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对症支持治疗。病情稳定之后,应该根据后遗症的大小,尽早的加强康复锻炼,尽可能把后遗症降到最低。
严格上来说,脑血栓和脑梗塞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脑血管的堵塞。 脑血栓更倾向与栓子的脱落导致的血管堵塞。脑梗塞常和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的狭窄有一定的关系。两者所引起的临床表现是一样的,主要表现就是肢体的麻木无力,患者可能会出现偏瘫、失语、偏盲等情况。 治疗上早期都可以通过静脉溶栓或者介入取栓治疗,另外就是用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物,改善微循环的药物,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对症支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