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常小荣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科技部973计划课题新成果《艾灸的温补效应规律及其原理研...
常小荣,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高校教学名师、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技能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学重点学科带头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经穴脏腑相关重点研究室主任、湖南省针灸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针灸学会经络分会副主任委员、循证针灸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函审专家。
常小荣教授一直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从事教学科研工作38年。主要研究方向为“针灸经络研究经脉脏腑相关规律和机制的研究”以及“灸法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是国家“七五”攻关、“八五”攀登、“九五”攀登预选及国家“973”项目“经络的研究”课题主要研究人员。主持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国家科技部专项研究973课题;8项部省级课题;12项厅局级研究课题。近五年可支配科研经费近1000万元。
常小荣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科技部973计划课题新成果《艾灸的温补效应规律及其原理研究》,在国内首次构建了“艾灸温补理论”,既指出艾灸的刺激特点——温,又阐明了艾灸的作用特点——补。艾灸温补效应涵盖了温补脾胃、温阳补虚、温阳利水、温阳通脉、温阳消瘀、温补肾阳、温经散寒、温经通络等。艾灸温补的适应病症为寒、虚、瘀、痰;艾灸的温补核心机制是“以温达补、以温促运、以温重建”;艾灸温补效应规律特点是条件性、持续性、差异性、程度性。这一研究为揭示“艾灸温补效应规律及其原理”提供了丰富的客观证据和翔实的实验依据,引领了国内外艾灸温补效应规律及其原理研究方向。
近年来,常教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针灸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近年来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参编国家规划教材10部,在《世界胃肠病学杂志》、《中国针灸》、《中医杂志》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被SCI收录15篇。培养研究生60余人,其中获2013年、2014年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篇,2007年、2008年、2011年、2015年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4篇。
时间 | 上午 | 下午 | 晚上 |
---|---|---|---|
周一 | |||
周二 | |||
周三 | |||
周四 | |||
周五 | |||
周六 | |||
周日 |
擅长:擅长心肺功能评估,心血管疾病诊疗,运用呼吸训练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脊髓损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术后等所致的呼吸功能障碍等。
擅长:擅长针灸、拔罐、艾灸等中医传统治疗技术。
擅长:擅长运用中医传统推拿结合美式整脊技术,对颈肩腰腿痛及心血管中风后遗症、各种瘫病等临床常见病,有一套非常安全有效的评估治疗方式
擅长:擅长运用中医整脊技术与传统推拿治疗女性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小叶增生等)及颈肩腰腿痛,中风后遗症等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疗效显著
擅长:擅长于运用整脊疗法结合中医传统推拿手法治疗胸椎后凸畸形(驼背)的矫正,上下交叉综合征,小关节紊乱,腰背筋膜炎,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症,等脊柱相关性疾病。
三级甲等
湖南长沙韶山中路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