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要抽血化验高血压四项的患者,化验之前要低钠饮食3天以上,并且停用所有的其他药物,利尿剂停用至少4周,避孕药至少停用6周,要注意监测基础状态。 采血之前患者要12小时禁食水,建议患者保持卧位,至少1.5~2个小时再进行采血。早晨空腹或者是平卧两个小时各抽一管血,试管为特殊试管,在4℃进行保存,标本采集后尽快离心,即刻送检。 另外,抽血卧位时保持站立或者是走动两个小时进行抽血。

高血压出现脚肿,主要考虑是以下两个方面引起的: 1.建议高血压的患者要低盐、低脂饮食,控制每天食用盐的摄入。因为进食钠盐过多,会导致水钠储留,引起热量增加,出现水肿。合并肾功能不全或者是心脏功能不全的患者,建议完善尿蛋白肾功能,电解质及心功能的检查,查明引起水肿的病因,再进行对症治疗。 2.药物因素,如钙离子拮抗剂易出现下肢水肿,苯磺酸氨氯地平、硝苯地平片等的副作用都可以引起面部以及下肢的水肿,甚至于出现牙龈增生等,在停药后水肿症状即可缓解。

高血压、高血脂病人能喝纯牛奶。 但是,不建议多喝纯牛奶,因为纯牛奶中含有较多的脂肪。尽量喝脱脂牛奶,因为脱脂牛奶中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可以抑制胆固醇合成的化合物,适当的饮用脱脂牛奶有一定的降压、降低胆固醇作用。除此之外,脱脂牛奶中还有丰富的钙制品,矿物质以及维生素,还可以减少脂肪的摄入。 高血压的患者在平时饮食上要注意低盐、低脂,可以进食新鲜的水果、蔬菜或者是粗粮、含纤维食物,戒烟、限酒,有利于控制血压。

高血压指的是收缩压大于等于140毫米汞柱,舒张压大于等于90毫米汞柱,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功能或者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 低血压指的是收缩压小于90毫米汞柱,舒张压低于60毫米汞柱,并且低血压可伴有脏器的灌注不足,常伴随头晕心慌,心悸等不适症状出现。 高血压可能会导致脑血管疾病和肾器官的损害,因此,确诊高血压的患者需要积极正规的药物治疗,控制血压。平时生活上也要注意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熬夜等。

自觉心脏跳动特别明显,就是临床上所说的心悸,考虑可能是心动过速或自身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诱发的心跳加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建议测量当时的血压和心率。无论是否伴随头晕、胸闷、心慌、气短等症状,都建议就近去医院完善心电图检查,明确是否存在明显的心律失常,必要时完善心脏彩超,明确是否存在心脏瓣膜病而引发心律不齐。 在治疗上可以选用稳心颗粒控制心率,同时生活上还要注意避免熬夜,健康规律饮食,戒烟限酒等。

感觉心里堵,可能有以下原因导致: 1.周围的空气环境差,所处的卫生条件差,或者是短期内吸入刺激性物质,可能会导致心里堵得慌,呼吸新鲜空气后,该症状可以得到缓解。 2.情绪因素,长时间处于压抑郁闷的情绪中,可能会导致心理堵得慌这种感觉,建议调整心态,转移转移注意力,多数可以得到缓解。 3.心脏系统疾病,完善心电图,心脏彩超,必要时可以做平板实验,查明病因,明确是否为心脏病引起的心里堵,再进行对症治疗。

心跳是每个人都正常存在的,但健康人一般在剧烈活动或精神高度紧张、夜深人静的时候才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在某些病理情况下,由于心跳过快、心律失常、心脏搏动增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者是甲亢、低血糖、神经官能症等也会导致心跳增快。 如果是非生理性因素导致的心跳过快要及时就诊,建议去医院完善心电图、心脏彩超、心肌酶等相关检查,除外器质性心脏疾病或恶性心律失常引起的心跳过快,为了避免病情加重应及时查明病因,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对症治疗。

手放到胸前,用手感觉不到心跳,这是大多数人的主观意识。 正常人在平静状态下,手放到胸前是触摸不到心跳的,但是在精神高度紧张、剧烈活动等情况后,会出现心率的增快,这个时候可以触摸到心跳。 正常人的心跳是每分钟60~100次,感觉不到自己的心跳,可能与精神紧张、焦虑、肥胖等因素有关,这些都属于正常现象。 如果是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触摸不到自己的心跳或者是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等临床症状,建议尽快去医院就诊。

憋气也就是临床上呼吸困难,感觉到憋气,考虑以下几种因素: 1、呼吸系统疾病,如过敏性咽炎、鼻炎、变性咳嗽、支气管哮喘等,由于对外界空气比较敏感,在换季或者有刺激性气味情况下,会导致憋气。 2、心血管系统疾病,比如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绞痛、心梗,多见于中老年人,需要进一步完善心电图、心脏彩超,必要时完善冠脉CT等检查,明确病因。 3、消化系统,如胃食管反流症、反流性食管炎、胃酸分泌过多等,需要进一步检查胃肠道彩超、胃镜等相关检查。

钙通道阻滞剂分为三类,包括苯烷胺类,比如维拉帕米。二氢吡啶类,比如硝苯地平、尼莫地平片等。苯丙硫氮卓类,比如地尔硫卓等。 钙通道阻滞药又称钙拮抗剂,主要对于L型钙通道,来抑制细胞外钙离子内流,使细胞内钙离子水平降低,达到扩张动脉平滑肌,降低外周阻力。 在临床上多数用于治疗心脏和血管系统疾病,比如高血压、心肌缺血性疾病、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疾病、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根据疾病的不同,选择不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