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主要致力于各种恶性肿瘤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化疗,尤其擅长于肺癌和乳腺癌的治疗。...
肺癌的靶向治疗是一种针对肿瘤生长过程中所依赖的特定基因的治疗方法。这种治疗通过制定药物来阻断特定的基因,从而阻断肿瘤生长的通路。靶向治疗首先需要确定一个靶点,即肿瘤,并通过基因检测发现是否存在明确的驱动基因突变。驱动基因是肿瘤生长的主要来源基因,使用相应的药物可以阻碍肿瘤的生长,这就是所谓的靶向治疗。 然而,并非每个病人都适合接受靶向治疗。治疗前需要进行基因检测,以寻找病人是否有合适的靶点。如果病人有合适的靶点和相应的药物,就可以采用靶向治疗。最常见的靶点包括EGFR和ALK融合等。
肺癌患者选择靶向药物时,最关键的步骤是对肿瘤组织进行基因检测。 通过基因检测,可以了解肿瘤组织是否依赖于特定的驱动基因,以及这个驱动基因是否已有相应的成型上市药物。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寻找到合适的靶向药物。如果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没有发现合适的驱动基因或靶点,那么患者就无法进行靶向治疗。 因此,基因检测在肺癌治疗中,尤其是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肺癌免疫治疗后,患者可能会出现皮疹,这种情况被称为免疫性皮炎。其原因在于免疫系统紊乱后攻击身体的皮肤组织。对于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我们需要进行分级管理,分为1至5级。一级不良反应表现为轻度皮疹,此时我们会让病人服用一些抗过敏药物,并外涂地塞米松软膏等药物进行治疗。而对于非常严重的不良反应,如3-4级,表现为皮肤破溃和水泡,这时患者需要到医院接受医生的治疗,医生可能会使用激素类药物来处理,因为这些不良反应过于严重,可能会导致感染和其他更严重的问题,所以需要及时处理。 因此,根据不同的分级,我们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如何能早期发现肺癌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实际上,最重要的方法是定期体检,尤其是那些具有危险因素的人群。 危险因素包括家族史,比如家族中有血缘关系的成员患有肺癌;多年的抽烟史,比如抽烟20-30年,且每天抽烟量不少;以及长期接触粉尘、油烟、雾霾等。这些人应该定期对胸部情况进行体检。目前提倡的做法是进行低剂量螺旋CT检查,这样有助于早期发现肺癌。因为早期肺癌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当肿瘤还很小,通常可能只有1cm甚至更小时,是不可能引起身体任何症状的。 因此,要早期发现肺癌,只有通过体检才能实现。
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首先,患者需要进行基因检测以确认是否适合接受靶向治疗。只有当检测发现患者具有合适的驱动基因,并且存在对应的药物时,靶向治疗才可能有效。 2. 许多靶向治疗药物是口服形式,患者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他们可以在家中服用药片来控制肿瘤,这大大提高了治疗的便捷性。 3. 对于某些敏感的驱动基因,靶向药物的有效时间可能非常长,这意味着患者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产生耐药性。 4. 靶向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不需要接受化疗,只需通过口服药物就能很好地控制肿瘤,从而保持较高的生活质量。 5. 因此,靶向治疗的优势在于其便捷性、有效性和对生活质量的提升,这也是为什么在肺癌治疗中特别强调基因检测的原因。
服用靶向药物的患者在生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按时服用药物,最好固定一个时间,这样不容易忘记。 2. 避免同时服用某些食品,例如西柚,因为这可能会降低药物的吸收。 3. 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向医生反馈。有些患者可能通过稍微调整剂量来达到不良反应可耐受,同时控制肿瘤的效果。 4. 总体上,服用靶向药物的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包括肝功能和肾功能,因为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肝肾功能损伤,这可能需要进行剂量调整或更换药物。 5. 最重要的是,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门诊复诊。
肺癌患者的生存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对于早期肺癌患者,治疗的目标是根治,希望通过治疗能够彻底治愈病人。如果能够彻底治愈,那么病人理论上可以恢复到原本的预期寿命。 然而,对于晚期肺癌患者,由于医学上目前可能无法实现根治,治疗的目标是通过综合治疗方法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每个患者的生存期会根据他们的身体状况和对治疗的反应而有所不同,有的可能会活得更长,有的则较短。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新药物的出现,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已经比过去有了显著的延长。
肺癌免疫治疗的效果目前是比较好的。以非小细胞肺癌为例,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如果没有靶向药可用,一线建议是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对于PD-L1表达比较高的患者,还可以单独使用免疫治疗药物。对于小细胞肺癌患者,也建议化疗联合免疫治疗。 因此,免疫治疗在肺癌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并且现在已经推广到手术前的新辅助和辅助治疗阶段,许多患者被建议使用免疫治疗药物。所以,在肺癌治疗中,免疫治疗应该属于疗效比较好的治疗方法。
免疫治疗是否会有不良反应?答案是肯定的。免疫治疗本身是通过激活身体的淋巴细胞来杀死肿瘤细胞。然而,在激活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免疫系统被打乱后过度激活的情况。这种过度激活的免疫系统可能会开始攻击身体的正常组织,从而导致免疫性炎症。这些炎症可能表现为免疫性皮疹、皮炎、免疫性肝炎、免疫性肺炎和免疫性肠炎等。 这些不良反应都是由于免疫系统在被调动起来后出现紊乱,不仅攻击肿瘤细胞,也攻击身体的正常组织所引起的。
目前肺癌免疫治疗的药物主要分为几大类。 一类是PD-1和PD-L1的单克隆抗体,包括进口的帕博利珠单抗(俗称K药)、纳武利尤单抗(俗称O药)、阿特珠单抗和度伐利尤单抗,以及国产的PD-1和PD-L1单克隆抗体,如信迪利单抗、特瑞普利单抗、替雷利珠单抗和卡瑞利珠单抗等。这些PD-1和PD-L1单克隆抗体既有国产的也有进口的,国内大约有10个品种左右。另外,还有CTLA4的单克隆抗体,目前只有进口的伊匹木单抗上市,它也是调节免疫系统的。所以,目前国内主要使用的免疫治疗药物包括PD-1和PD-L1单克隆抗体以及CTLA4单克隆抗体。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CAR-T治疗,它们也属于免疫治疗的范畴,但属于细胞免疫治疗。
肺癌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 非小细胞肺癌中,又包括肺腺癌、肺鳞癌、大细胞肺癌以及其他不典型的肺癌。之所以将小细胞肺癌与其他类型区别开来,是因为它们的生长方式非常不同,小细胞肺癌生长特别快且旺盛,因此其生物学行为与其他类型有很大差别,所以被单独分类。在所有肺癌中,非小细胞肺癌占85%,而小细胞肺癌占15%。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肺腺癌是最常见的类型,其次是肺鳞癌,然后是大细胞肺癌以及其他类型。肺癌的分型是基于病理分型,而具体的病理分型决定了其治疗方法。不同分型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是不同的。
驱动基因阴性意味着患者不能服用靶向药物,因为没有对应的靶点。但有一种例外,那就是抗血管生成的靶向药物,例如安罗替尼。这类药物在三线及三线以后的治疗方案中已被证明对肿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它们通过抑制肿瘤中的血管生成来发挥作用。然而,它们的效果并不像针对特定基因的靶向药物那样直接抑制肿瘤生长。 因此,对于驱动基因阴性的患者,一线治疗通常是化疗联合免疫治疗,以此来控制肿瘤。
确诊肺癌的过程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影像学诊断和病理学诊断。 首先,影像学诊断是通过CT或PET-CT等技术,在影像上观察到肺部出现瘤子或结节,这是初步判断肺部有肿瘤的依据。 其次,病理学诊断是确诊肿瘤的关键。这需要通过穿刺活检等方法,从疑似肿瘤组织中取出细胞样本。在实验室中,病理学家会检查这些细胞,确认它们是否为恶性肿瘤细胞。只有当病理学鉴定显示细胞为恶性时,才能最终确诊为肺癌。 此外,病理学诊断还能帮助确定肺癌的具体类型,比如肺腺癌、鳞癌或小细胞肺癌,从而为治疗提供更精确的指导。因此,确诊肺癌需要结合影像学和病理学两个方面的结果。
靶向治疗虽然会有相应的副作用,但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副作用是可控的。 很多靶向治疗药物是口服形式,它们也会产生副作用,例如腹泻、皮疹、甲沟炎或手脚皮肤裂开等。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副作用谱,但大多数副作用是可耐受的。在副作用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调整剂量,比如降低剂量来减轻副作用。大多数情况下,副作用仍然是可耐受的。当然,每个患者的副作用反应是不同的,因此需要根据个人情况及时与医生复诊反馈。医生会根据反馈调节药物剂量或采取其他措施来调整副作用。 总体而言,靶向治疗的副作用是可耐受且可控的。
肺结节并不一定是肺癌的前兆。我们所说的肺结节,在体检时很多人都会发现。遇到这种情况,不必慌张,因为绝大多数的肺结节,大约90%,都是良性的。只有不到10%的肺结节是恶性的。肿瘤需要从小长到大,所以当我们发现身体有肺结节时,不必特别慌张。 首先,我们需要看结节的大小。一般小于8mm的结节,我们会要求病人继续复查,并做好定期复查,因为这些可能是良性结节。但如果结节生长迅速,超过10mm,或者其形状看起来比较像恶性,这种情况下我们会建议进行干预,比如手术治疗。所以,结节并不等于肺癌。
肺癌术后的辅助治疗,选择吃靶向药还是化疗,取决于肿瘤的基因表达。进行基因检测后,如果发现肿瘤具有特别敏感的驱动基因,例如EGFR19缺失或EGFR21 L858R突变,这时靶向药物可以代替化疗。例如,可以使用奥希替尼这样的靶向药物进行辅助治疗,其效果优于化疗。 同样,如果存在ALK融合,阿来替尼可能比化疗更优。但是,如果没有这些靶点,那么可能还是需要按照化疗的方法进行辅助治疗。
抽烟是否会导致肺癌,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实际上,抽烟与肺癌的发病率是直接相关的。已有大量流行病学数据证明,抽烟和烟草使用与肺癌的发生率密切相关,因此抽烟无疑是肺癌的一个发病因素。尽管有些人可能认识长期抽烟却没有患肺癌的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抽烟的人都会得肺癌。然而,抽烟人群患肺癌的几率确实高于不吸烟的人群。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提倡戒烟。 在美国,全社会大规模戒烟后,肺癌发病率在戒烟活动5-10年后确实出现了大幅度下降。因此,吸烟与肺癌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但并不是说抽烟后一定会得肺癌。一部分人可能会得肺癌,而另一部分人可能因为自身因素而没有得肺癌。
肺癌靶向治疗的效果取决于患者具有的基因突变类型。有些基因突变,如ALK融合基因,对靶向药物的反应非常好。例如,二代药物阿来替尼在一线治疗中平均能提供两年多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意味着两年多后才会耐药。而三代药物如果作为一线治疗,耐药时间甚至可达5年,这表明ALK是一个较好的靶点。然而,有些患者可能没有合适的驱动基因,因此无法使用靶向药物;或者虽然找到了一些驱动基因,但靶向药物的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治疗效果主要取决于患者具有的驱动基因以及是否有疗效非常好的对应药物。 所以,需要具体分析患者的基因表达情况,才能判断靶向药物的疗效。
肺癌晚期是否还有救,这个问题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晚期肺癌目前有许多新药物可以治疗,但不幸的是,目前还无法根治。 治疗的目的在于延长患者的生命和减轻痛苦,通过治疗,患者的生存时间可以被延长,但对大多数晚期患者来说,根治是达不到的。因此,即使到了晚期,也不要放弃治疗,因为新药物可以使许多患者生存时间超过5年,甚至有些患者能活七八年。 所以,患者应及时就医,寻找专业医生和医院进行治疗,以争取最长的生存时间。
肺癌在医学上的分期分为1期、2期、3期和4期。 老百姓所说的4期,即晚期,是指肿瘤已经转移到肺以外的器官。1期通常被认为是早期,此时肿瘤较小且没有淋巴结转移。2期和3期则位于中间阶段,根据肿瘤的局部范围来区分。分期的目的是为了根据每个分期的预后不同,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使得治疗更加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