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房室间隔缺损,是常见的一种心脏畸形,可分为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和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 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又称为心内膜垫缺损,而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为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常合并二尖瓣前叶裂。对于心脏房室间隔缺损的患儿,可出现呼吸困难、心率加速、紫绀、脉搏微弱、喂养不良、体重增加缓慢,腿部、腹部出现肿胀等症状。 心脏房室间隔缺损的患儿,需要在学龄前完成择期手术修补。如患儿房室瓣反流明显,症状较为严重,可积极通过内科治疗控制症状后,及时进行手术,以降低远期并发症的发生。
胎儿室间隔缺损是较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一般室间隔缺损发生在肌部或膜周部时,同时缺损直径在两毫米以下,可进行定期观察,自然愈合可能性较大。当缺损直径在五毫米以上时,自然愈合的概率较低,必要时可进行手术治疗。 心室间隔缺损缺损较小,一般无症状。缺损较大者可在出生后1~2个月出现临床症状,如心悸、肺部感染,甚至左心衰等。 孕期一旦发现胎儿心室间隔缺损,要在胎儿出生后尽快做心脏彩超检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胎儿室间隔缺损,是在胎儿发育期两个心室之间形成的心室壁没有完全发育,出现室间隔缺损,属于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类型。胎儿室间隔缺损,最常见的部位在于膜部,较少见于肌部、出口或入口的部位。 室间隔缺损在胎儿期,对胎儿的生长发育没有影响,也不影响正常分娩。但随着孕期胎儿的生长发育,室间隔缺损大小可有一定的变化,有可能继续增大或缩小,甚至自愈的可能。出现胎儿室间隔缺损,要定期复查。 在胎儿出生后,室间隔缺损缺损在直径三毫米或以下,无需进行治疗。大于三毫米时,可以通过外科手术或介入达到根治目的。
先心室间隔缺损是胚胎心室间隔发育不全,而形成的左右心室的异常交通,是一种在心室水平产生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 有先天性心脏病家族史,孕妇患有糖尿病且控制不佳,在妊娠早期接触致畸的药物、X线照射、在孕期出现病毒感染等,均可能导致婴儿先心室间隔的发生。对于先心室间隔缺损的患儿,在室缺处的异常血流冲击局部组织,可在病菌的侵入以及抵抗力下降时,出现感染性心内膜炎。 对于先心室间隔缺损的患儿,要及时就诊,明确缺损的部位及大小。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治疗,避免造成严重的肺动脉高压,进而危及生命。
室间隔缺损常见的分型可有以下几种: 第一、根据室间隔缺损的部位进行分型,可分为膜周部缺损、肺动脉瓣下型缺损以及肌部缺损。 第二、根据室间隔缺损的大小进行分型,室间隔缺损直径小于0.5厘米称为小缺损,室间隔缺损直径在0.5~1厘米之间称为中等缺损。室间隔缺损大于1厘米时称为大缺损。小缺损患儿可无明显症状。中等至大缺损患儿可在出生后1~2个月,表现为反复的上呼吸道感染、呼吸困难、呛咳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心力衰竭。 因此,一旦出现室间隔缺损时,要及时进行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
心脏室间隔缺损是否严重,与患者室间隔缺损大小以及是否存在临床症状有关。 第一,室间隔缺损直径较小,分流量较小,一般无明显症状,不严重。多在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部分小型缺损可在幼儿期自行闭合。 第二,室间隔缺损直径较大,会导致分流量增多,一般在出生后1~2个月可出现发育障碍、活动后心悸、反复的肺部感染等,严重还可引起呼吸窘迫以及心衰的症状,此时室间隔缺损较为严重。 第三,当室间隔缺损直径大于三毫米,要及时通过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术进行治疗,避免耽误治疗时机。
室间隔缺损可有以下症状: 第一,室间隔缺损口径较小,一般在三到五毫米之间,分流量相对较少一般无明显症状,偶有出现感冒,肺炎症状。 第二,室间隔缺损口径。在七毫米以上或超过一厘米时,缺损部位较大分流量也相应较大,可出现发育差、喂养困难、活动后心悸、反复的感冒肺炎,严重时可出现呼吸窘迫甚至左心衰的症状。 第三,长期室间隔缺损会产生肺动脉高压,出现肺部感染、心悸、气急症状。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紫绀现象,在体力活动和肺部感染后,紫绀会加重,最终发生右心衰竭。
新生儿室间隔缺损是较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 室间隔缺损的严重程度与缺损的大小、部位相关,缺损越大越危险。新生儿室间隔缺损可造成左向右分流,会导致肺血管内血量增多以及体循环血量减少。 早期可使患儿出现肺部感染,表现为喂养困难、体重不增、生长发育落后等。随着病情进一步进展,还可出现活动耐量的下降、紫绀以及生长发育落后等情况。最终可导致不可逆的肺动脉高压的形成,会危及生命。 因此,一旦发现新生儿存在室间隔缺损,要及时进行治疗。必要时可通过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
室间隔缺损双向分流,多见于缺损较大的患者,并伴有重度肺动脉高压。 室间隔缺损双向分流,进一步加重可出现右向左分流,可出现紫绀,又称为艾森曼格综合征。表现为体力活动或肺部感染时,紫绀加重,严重时可导致右心衰竭。室间隔缺损双向分流,常在出生后1~2个月出现临床症状,可表现为发育的障碍,活动后心悸气急,反复出现肺部感染,严重时可出现呼吸窘迫和左心衰竭的症状。 室间隔缺损较大者,可在一岁内进行室间隔修补手术,从而避免室间隔缺损双向分流的病情进一步加重。
心脏室间隔缺损3mm,可定期随访观察,暂时不用进行特殊治疗。缺损大于3mm时,可通过外科手术或介入达到根治的目的。 在新生儿期,出现室间隔缺损较大时,因为肺血管阻力的升高,左右心室压力差和分流量并不是很大,对新生儿心肺功能以及生长发育明显不明显。随着年龄的增加,肺血管阻力和压力的下降,室间隔的缺损分流量也会相应的增加。患儿的症状也越发的明显,可表现为多汗吃奶少、体重增加缓慢或不增,容易出现呼吸道反复感染等症状。 因此,出现心脏室间隔缺损3mm的情况要定期观察。如有扩大的趋势,需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