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泰龄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
1948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病理系师从著名病理学家胡正祥教授,垫下了严谨的病理诊断、教学、科研基础。1953年调原第一军医大学(后改名白求恩医科大学)积极开展工作,继续承担卫生部病理师资培训班,创建各临床学院病理科,1979年晋正教授,研究生导师。
1984年调任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病理科主任,积极开展尸检、外检、分子病理技术,培养病理医技人才,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曾兼任中华医学会北京病理学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历届评委,中华病理学杂志常务编委等。1994年获卫生部《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称号。
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先后为我国《肝炎防治方案》制定了与国际接轨的慢性肝炎病理分级分期标准,重型肝炎、脂肪肝及酒精性肝病等病理诊断标准。
曾主编、参编了《现代肝脏病学》、《实用肝脏病学》、《酒精性肝病》等多部肝病专著。发表专业论文100多篇。
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及近年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共14项。
1996年退休后退休后致力于肝脏病理学的开展,认真积累资料,拓宽对肝病病理的认识,加强临床病理交流,认真做好全国肝病病理学习班的历次讲课,积极培养人才。
因在肝病病理学领域的突出贡献,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于2014年9月授予终身贡献奖。2015年承担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中病理诊断标准的制定,在制定过程中总结了10年的肝穿病理,力求密切结合临床并与国际接轨。近日慢加急性肝衰竭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Journalofhepatology(2015vol.63:5059,IF:11.33)。
虽然八十九岁高龄,仍夜以继日奋战在肝病病理会诊第一线,她的唯一期望就是我国肝病病理队伍不断壮大。
时间 | 上午 | 下午 | 晚上 |
---|---|---|---|
周一 | |||
周二 | |||
周三 | |||
周四 | |||
周五 | |||
周六 | |||
周日 |
擅长:侧重于胸部病理、乳腺病理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深入研究。
擅长:从事外检、细胞学诊断、尸检、科研工作24年,擅长甲状腺病理及皮肤病理等方面的病理诊断及科研工作。所在技术团队
擅长:主要从事结肠癌的研究。
擅长:在消化系统肿瘤、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呼吸系统肿瘤以及骨髓病理诊断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病理诊断经验。
擅长:从事临床病理诊断30余年,基础扎实、经验丰富。长期负责外检、冰冻、尸检、细胞学疑难会诊及院际间会诊。在病理科工作期间,在全国率先开展CT引导下穿刺诊断累计2500例(居全国之首),此外还开展了妇科TCT检测以及免疫组化染色200余种,对肿瘤分型、治疗和预后提供重要参考,居国内前沿领先地位。擅长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和乳腺癌的研究,特别是对胃息肉的分类有独到见解,通过总结34例胃息肉的形态学、免疫组化和组织化学,提出了分类的标准,阐述了与癌变的关系,文献发表在中华病理学杂志上。在分子水平上,探讨影响乳腺癌预后的因素,通过对乳腺癌病人进行PCNA及CerbB2的联合检测,为乳腺癌病人的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了重要依据。
病理检查是指取之于人体的组织、细胞或体液,制作成病理切片后在
三级甲等
朝阳区樱花东路2号(本部);朝阳区双泉堡甲2号(西区舰船院区);北京市朝阳区文学馆路47号(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