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检包括第一尿常规检查、第二尿道镜检查、第三尿道造影。 1、尿常规检查一般是看泌尿方面的问题,需要检查有细菌感染还是有病毒感染。尿常规检查确诊,如果是细菌导致,可以口服抗菌消炎做药物。如果是病毒引起需要服用抗病毒药物。 2、尿道镜检查主要是检查尿道中有无新生物,是否存在肿瘤息肉、发育异常等情况。 3、尿道造影,是用来检查患者是否有尿道狭窄的疾病,如果患者出现排尿困难的情况,做出相关的检查后,出现尿道狭窄需要做手术进行治疗。
尿检通常包括尿常规检测以及尿沉渣分析,主要项目是有尿比重、尿酸碱度、尿中的红细胞、白细胞数量。 尿液检查项目有很多,最基本的是尿常规,但是最关注的是以下几个项目:首先是尿蛋白、尿红细胞和尿潜血。尿蛋白、尿红细胞和尿潜血,这也是尿常规。如果白细胞明显升高,还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的病人,再次进一步检查尿白细胞分类以及尿细菌培养等。 有尿潜血的病人,不一定代表就有血尿,对于存在真正血尿的病人,也就是尿红细胞数量增高的病人。
尿常规检查如果发现尿液中蛋白质减号,这种情况提示尿液中存在少量蛋白尿质。 可能是由于轻微的肾脏疾病造成,或者是早期肾脏疾病造成。比如:由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早期患者可能会出现尿蛋白质弱阳性,可以服用药物控制和预防疾病的恶化。 如果蛋白尿是减,一般建议要继续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血脂、免疫球蛋白、肾脏、B超等检查,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尿蛋白阴性是指正常状态。 在临床上正常状态往往用阴性来表示。如果存在疾病或者有异常的情况就用阳性来表示。也就是说,阴性表明患者不存在疾病,不需要治疗。 尿蛋白是尿液中的正常成分,一般情况下含量在24小时内不超过150mg,如果超过这个数值,就呈现阳性。这种结果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在留取尿液标本的时候,首先确定自己留的标本没有被污染,留取的是中段尿。如果持续蛋白尿就需要定期检查,必要时及时进行治疗。
尿检蛋白也称蛋白尿,是通过尿常规检查检测出尿液中含有蛋白质,是一种异常的检查结果。 蛋白尿分为生理性的蛋白尿和病理性蛋白尿。生理性的蛋白尿不需要进行治疗,通过去除诱因可以促进缓解。病理性的蛋白尿需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病因等选择相应的治疗方式。 引起蛋白尿的原因主要与原发或继发性的肾脏病变,引起肾脏的滤过功能异常有关。另外,还与全身性的疾病、发热、剧烈运动等生理情况有关。
尿检胆红素3,检查患者的肝功能,表示尿内胆红素水平升高,肝功能受损。尿胆红素主要是血液中的直接胆红素,通过肾脏以后所产生的,当尿常规检查正常时,胆红素为阴性,因此当直接胆红素出现升高时,尿胆红素也会出现阳性的表现。 尿胆红素升高的原因: 1、肝功能受损,身体内的胆红素指数显示出肝脏损伤后,胆红素的数值高不能转化成胆汁,或者胆汁无法排出,导致胆红素偏高。 2、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升高,例如患有肝内和肝外阻塞性黄疸、溶血性贫血、新生儿黄疸、胰头癌、肝细胞病变、毛细胆管型肝炎、胆汁淤滞综合征等,都会导致胆红素或直接胆红素升高。
做尿常规检查时,有带血的尿液,一般情况有三个原因: 第一、检查前运动量过大导致出现血尿,如果血尿情况不严重,一两天内能缓解,问题不大。 第二、是尿路感染,尿路感染也有出血的情况,这种情况可采用抗生素治疗。出现属于泌尿系统感染的情况,可以多喝水多排尿,平时多吃一些清淡食物,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第三、可能是与肾源性疾病有关,比如肾盂、肾炎、肾小球炎等肾脏的问题。
尿检出现红细胞指的是在尿液离心后,在显微镜下每个高倍的视野中,平均可以见到1~2个红细胞。 如果肉眼就能看见尿液呈褐红色或者洗肉水样,就称为肉眼血尿。如果通过显微镜高倍视野下能够看到3个以上的红细胞,但通过尿液外观看不出血色的称为镜下血尿。 血尿的原因可能与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炎、狼疮肾炎、血管炎相关性肾炎等肾小球疾病,以及泌尿系统感染、泌尿系统肿瘤、尿路结石、泌尿系统外伤、出血性疾病等有关。
尿常规有多项检查的指标,其中酸碱度正常值是4.5---8之间,尿比重的正常值1.003~1.030。 一般患有糖尿病痛风的病人,尿液呈酸性。感染性结石或尿路感染的患者,尿液呈碱性。正常尿液外观清澈透明,呈淡黄色或者深黄色。尿液如果出现黄、浑浊,一般是泌尿系统的感染引起的慢性膀胱炎,应该使用消炎的药物进行治疗。 尿常规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很多疾病都可以通过尿检检查出来。
尿检的结果,一般需要20分钟左右可以出结果。 对于留取尿液之前,应该做相应的处理,比如对会阴部、尿道口要清洗干净,在留取的过程中应该留取中段尿。排尿大约10毫升左右之后,再留取尿液。这种留取尿液标本的方式,才能更好的避免污染的可能性,使得检查的结果更加真实可靠。 对于留取的尿液标本,应该在10分钟之内送检。留取时间过于久,势必会影响尿检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