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转移瘤的发展速度相对较快,这是因为脑转移瘤是一种恶性肿瘤,属于晚期肿瘤。它已经从身体的某个部位转移到脑部。根据TNM分期系统,其他肿瘤一旦发生转移,就被认为是4期,即转移期。因此,脑转移瘤肯定是恶性肿瘤。 至于如何评估脑转移瘤的发展速度,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单位来衡量,比如以月为单位来计算肿瘤的生长速度。相比之下,良性肿瘤可能需要以年为单位来观察其生长。 对于恶性肿瘤,我们关注的是几个月内肿瘤的生长情况。在大多数情况下,肿瘤不会在一个月内从绿豆大小突然长到鸡蛋大小,或者从花生米大小突然长到鸭蛋大小,它不会发展得那么快。因此,我们有时间和机会去评估肿瘤的情况和特点,并共同协商治疗措施。
脑转移瘤的治疗方式有多种,例如手术。 手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当肿瘤体积较大,产生明显的压迫症状,且症状非常严重时。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手术一次性将肿瘤及其根部彻底切除,甚至如果存在多个肿瘤,也可以通过开几个位置将它们全部切除。尽管手术存在风险和其他问题,或者病人不能耐受手术,但如果肿瘤的颅高压不严重,还有时间进行其他治疗,可以考虑放疗。放疗可以通过照射的方式使肿瘤缩小甚至消失。此外,如果检查发现是肺癌脑转移且存在基因突变,可以采用靶向药物治疗,药物能够透过血脑屏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肿瘤可能会缩小甚至消失。 因此,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包括肿瘤的位置、大小和产生的症状,需要综合分析和判断,选择对病人来说最佳的、成本最低的、风险最小的治疗方式,以获得最大的益处。
有可能,甚至90%以上的可能性,患者可以得到治愈。这是基于国内外大量数据统计得出的结果。 大多数患者,甚至九成以上,在手术后醒来时,眼睛和嘴巴不再痉挛,我们称之为不痉挛、不抽了。但从长期来看,有效率会逐渐降低,从九成降到八成,但基本保持在八成左右。这已经是所有治疗方法中治愈率最高的了。其背后的原因,在于血管压迫神经。 因此,需要进行检查,看是否存在血管压迫神经的情况。治疗方法主要是保护神经和血管,改变其结构,避免压迫,让神经得到修复,病情会逐渐好转。大多数患者可以立即见效,但也有一部分需要一段时间,甚至两周、一个月或两个月,病情才会慢慢好转。最终,大多数患者都可以得到彻底改善,实现彻底治愈。
任何手术都存在一定危险性和风险,我们需要评估这些风险体现在哪些方面。 例如,手术风险可能包括大出血、血管闭塞、神经损伤、伤口感染出血,以及其他心肺问题和意外过敏等。从细节上看,虽然任何手术都可能出现意外,但相对来说,这些风险通常较小。 然而,如果肿瘤严重压迫血管、质地硬且血供丰富,那么在切除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会更大。相反,如果肿瘤相对传统且规整,风险性就会非常低,大多数情况下相对安全。如果肿瘤没有接触到大脑,术后恢复会非常快,甚至有可能在术后两天或三天出院,这是大多数情况下有希望实现的。
脑膜瘤可能引起癫痫,因此首先需要进行抗癫痫治疗。 我们需要分析癫痫是否由脑膜瘤引起。脑膜瘤压迫脑组织可能产生水肿,压迫静脉也可能导致水肿,甚至脑膜瘤侵犯脑组织,肿瘤性质不良也可能引发癫痫。不同位置的脑膜瘤,如额叶、顶叶、颞叶,产生癫痫的概率可能不同。所以,抗癫痫治疗是首要的。 如果检查评估确认癫痫由脑膜瘤引起,要彻底解决癫痫问题,必须从根源着手,即脑膜瘤。可能需要考虑切除脑膜瘤,从根本上解决产生癫痫的源头。切除肿瘤后,治疗癫痫,从长远来看,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这也是治疗的目标。
确实不一定,虽然说我们做了很多面肌痉挛手术,但并不是推荐刚发现面肌痉挛就做手术。 我们之所以不推荐这样做,是因为手术本身是有伤害性和创伤性的,可能会有风险。因此,如果刚开始发现面肌痉挛且症状轻微,可以先观察,不影响生活的话,可以先观察。或者有一点点症状,可以先用药物治疗尝试。虽然大多数面肌痉挛的药物效果可能不好,或者随着药量加大,副作用慢慢出现,越来越控制不好,最终可能还是要走到手术这一步,但我们还是要给药物一个机会,先用药物试一试。 如果药物控制得好,可以坚持一段时间,不需要再为这个事情操心、烦恼,可以有自己的比较好的生活状态,这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我们不会一下子就走到手术那一步,因为手术始终是有风险的。虽然目前的技术非常好,也很微创,但我们不希望一上来就直接面临这样的风险。总得有个接受度,实在是不行了,才考虑手术的方式,把它给根治。我们可以在一起讨论、商量手术的方案细节,哪些检查是需要去做的,我需要评估哪些方面,开多大的口,怎么样去设计,术后是什么情况,可能会遇到什么情况,做哪些检查,可以一步步去解决问题,让这个问题得到改善,症状得到恢复,可以获得比较好的生活质量,这是我们的目标。
女性的脑垂体瘤,也称为垂体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其治疗方式并不统一。 主要关注点包括抽血检查激素水平,以了解激素水平是否正常,以及是否对月经产生影响,比如月经是否规律和是否有正常的排卵。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我们会考虑激素周期是否受到影响,以及是否与垂体瘤有相关性。 接下来,我们会通过磁共振成像来观察肿瘤的大小,判断它是否压迫周围神经,以及是否能够清晰地看到正常垂体的边界和功能。我们会综合评估患者的年龄、是否有生育需求等因素,来决定是否进行手术切除肿瘤,或者在肿瘤较小的情况下,先完成生育要求,通过药物辅助实现生育目标,之后再考虑其他治疗方式,如手术彻底治疗。
垂体瘤是一种肿瘤,现在的观点认为它属于神经内分泌肿瘤。 垂体位于大脑的正中心,但在特殊情况下,它可能会长出肿瘤,主要发生在垂体的前半部分。随着肿瘤的生长,有些肿瘤会分泌类似于垂体正常分泌的激素,但这是异常的,它们会分泌大量的某一种或多种激素,导致激素过多症状。肿瘤长大后,可能会向周围压迫,产生症状,如视力和视野问题,垂体功能低下,甚至压迫神经,引发各种问题或症状。 归根结底,垂体瘤是一种良性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大多数垂体瘤并不严重,但它们的严重性主要体现在功能上的影响。 我们通常不会担心垂体瘤会威胁到生命,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它们不会。尽管我们见过一些极端情况,垂体瘤长得过于夸张,威胁到生命安全,但这种情况并不常见。 评估垂体瘤的影响时,我们主要关注的是肿瘤对视神经,也就是视交叉的挤压和压迫,这可能导致视力和视野问题,比如看东西不清楚或者视野范围发生变化。这些问题主要是功能上的影响,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失明,眼睛完全看不到。因此,当出现这些症状时,需要警惕并尽早进行干预。
有很大的机会和希望,这种效果甚至可以称为立竿见影。 所谓的立竿见影,是指做完手术后,疼痛立刻消失。这种概率非常高,大概占到9成以上。手术完成后,患者清醒了,脸部的疼痛也随之消失,这个比例非常高。从长期来看,这种治疗方式的有效率也在80%以上。 因此,在所有治疗方式中,包括药物、射频、损毁和球囊压迫手术等,它的效果是最高的。此外,这种手术相对微创,随着技术的发展,创伤也越来越小。
脑膜瘤的钙化并不少见,我们需要探讨其产生的原因。 此外,脑膜瘤有多种分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类,脑膜瘤共有15个类型,其中9个为良性,即一级;3个为二级;3个为三级。在这9个良性类型中,有一种被称为砂砾型脑膜瘤。 砂砾型脑膜瘤因其结构类似于许多细沙子而得名,因此在影像学检查中,我们可以看到类似沙子或石头的钙化表现。这种钙化是脑膜瘤中非常典型的一种表现。我们还观察到,随着年龄的增长,钙化可能变得更加明显。砂砾型脑膜瘤的一个特点是,钙化越严重、越多,肿瘤可能相对越稳定。这是我们发现的一个小规律。
垂体瘤可能会导致头痛,但并不是所有头痛都是由垂体瘤引起的。 我们不能一想到头痛就怀疑是垂体瘤,因为头痛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轻微的感冒或者前一天没睡好都可能引起头痛和头晕。所以,头痛并不一定意味着垂体瘤。同样,也不是每个垂体瘤患者都会出现头痛。 要理解这种观点,我们可以这样看:如果垂体瘤生长在垂体的位置,并且体积增大,它可能会顶到上面的一层膜,我们称之为鞍膈。当垂体瘤顶得很厉害时,膜上的神经感受器会接收到信号,受到张力的挤压,从而产生疼痛感,导致头痛和不适。但并非每个人都会有这种症状。有时,人们可能因为头痛去检查,结果发现了垂体瘤,这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大多数垂体瘤患者在术后不一定需要平躺。 平躺是指卧床,吃喝拉撒都在床上,这种体验其实挺不好。这种做法很多时候是因为术中发现非常明显的脑脊液漏。脑脊液漏是指大脑里面的水,也就是脑脊液,在手术过程中,上面的一层膜破了,导致大脑里的水从破口流出来。现在有很多手段可以修补这种漏,就像修补屋顶漏雨一样,让漏口慢慢长好。如果漏得很厉害,大范围的也会做修补。 术后会通过卧床的方式,不一定完全是平躺,让整个漏口不要有水长期冲击它,给它时间慢慢长好。大约一个星期到10天左右,一旦漏口比较完整结实,没有炎症,就可以慢慢起来活动,这时就没什么太大问题了。实际上,大多数垂体瘤患者术后是不需要平躺的。
拔牙和三叉神经痛之间通常不存在直接关系。 我们一般理解的三叉神经痛,是指三叉神经受到压迫时产生的颜面部电击样疼痛。拔牙的位置属于三叉神经支配或接收信号的区域,牙痛也由三叉神经接收。如果只是牙或牙龈本身的问题,如炎症等,在问题解决后,疼痛应该会消失。但如果牙的问题解决了,疼痛仍未消失,且表现为典型的颜面部发作性电击样或针扎样疼痛,那么很有可能是三叉神经痛。这种诊断是基于症状的,而不是通过拍片来确定三叉神经痛。 因此,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完全依赖于症状,这与肿瘤等其他疾病有所不同。
脑转移瘤出血需要干预,这一点是明确的。但是,选择何种干预方式需要评估。 首先,要判断出血量是否多,是否像脑出血那样严重,是否导致了昏迷、手脚不能动、瘫痪、意识障碍或意识不清等颅内压增高或颅高压的状况。 其次,要考虑肿瘤的大小和出血量,如果肿瘤很小且出血量少,可以考虑非手术方式,比如根据基因检测结果有靶点的情况下,通过药物治疗或放疗。如果肿瘤较大且出血较多,且位置适宜、风险低,可以考虑手术直接止血、清除血肿和肿瘤,一次性解决肿瘤和出血问题。 因此,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影像学表现和肿瘤的基础状况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最合适的干预方式。
有可能大多数典型的面肌痉挛并不容易自愈,但对于比较早期或非常轻微的情况,可以建议先观察。例如,如果刚发现两天且伴有跳动,并不一定就是面肌痉挛,也不一定存在血管压迫。在这种情况下,不妨先休息一下,放松心情,不要过于紧张和担忧。休息好了之后,眼部的眼皮跳,我们经常见到,可能会逐渐好转。 如果症状持续,甚至肌肉情况加重,那么可以考虑是否需要药物干预。如果情况更严重,已经影响到个人形象和生活,那么就需要彻底评估和检查,看是否存在血管压迫神经。这时,可能需要考虑加大药物剂量、调整药物,甚至采取手术方式来干预,以彻底解决问题。因此,不能一概而论,认为只要有病就需要手术或吃药。需要根据症状的程度、是否有诱发因素、什么情况下可能会好转或恶化来综合判断。
脑膜瘤手术后,确实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关注。从手术本身来说,我们会关心病人的恢复情况,比如他们是否能够醒来,能否睁开眼睛,能否讲话,能否吞口水,能否进食,手脚活动是否正常,语言功能是否正常,以及其他神经功能是否正常。我们会观察这些指标,包括伤口愈合的情况,是否有渗血,伤口愈合得如何。这些都是从医疗角度需要观察的项目。 当然,护理团队也会观察一些护理相关的事项。但是从病人和病人家属的角度来说,他们主要需要观察的是病人的症状和不舒服的体验。例如,手术后可能会有轻微的头痛和头晕,刀口可能会有些疼痛,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常的。但如果疼痛加剧,或者出现了新的症状,如体温异常,反应迟钝,手脚活动受限,那么这可能意味着有问题,需要及时报告医生和护士,进行进一步的检查,以确定是否有特殊情况出现,如水肿、出血或其他状况。 总的来说,我们需要通过正常的沟通和接触,去观察一些关键指标,比如体温是否正常,是否有发烧,讲话是否清晰,视力是否正常,手脚活动是否正常,喝水和吞咽功能是否正常。特别是在术后的三天到一周内,每天都需要密切观察这些情况,并与病人进行沟通交流,以了解他们的恢复状况。
垂体瘤是在正常垂体所在的位置生长的肿瘤,它占据了正常垂体的位置,并在生长过程中挤压正常垂体以及周围的结构。 正常垂体位于我们大脑的中心位置,无论从前后、左右还是上下观察,都处于一个相对中心的区域,大致在眉心的深部。如果从鼻孔观察,可以看到一条通道,通道的尽头是一块非常薄的骨头,打开后就能直接看到垂体或者垂体肿瘤。 这个位置的肿瘤会对垂体造成挤压,并且向周围扩散,甚至向两侧挤压到正常的海绵窦内的血管和颈内动脉神经。向上,它可能会顶到视交叉和视神经,导致视力、视野和头痛问题,以及部分头晕问题。因此,垂体瘤对健康构成了危害。
面肌痉挛是一种症状,它不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 它不是长了一颗肿瘤、脑出血或其他严重疾病导致的功能障碍,也不会让人畸形或残废。面肌痉挛只是面部肌肉的不自主抽动,可能会影响形象,导致脸部不对称,整个脸看起来歪斜,眼睛跳得睁不开,甚至抽动到晚上睡不着,从而影响生活质量。如果患者没有其他影响,吃得好、睡得着、喝水正常,看东西也清楚,那么完全可以拒绝手术和药物,选择观察。使用一些简单的药物也是可行的。 然而,如果面肌痉挛已经严重影响到生活,且药物效果不佳,或者患者不想长期服用药物,担心药物副作用,那么可以考虑进行微血管减压术。这种手术需要先进行检查,确认是否有血管压迫神经。手术通过一个很小的微创方式,将血管与神经分开,让神经得到休息。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手术可以解决问题,甚至有些患者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逐渐好转。总的来说,微血管减压术的治愈率非常高,可以达到八成、九成甚至以上,但需要注意的是,治愈率并非100%。
三叉神经痛可能是不典型的,它不一定符合常规所理解的原发性或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典型的三叉神经痛通常是由于血管压迫神经或肿瘤压迫神经造成的颜面部疼痛,表现为电击样疼痛,且多为发作性。发作性意味着在触碰、喝水、吃饭、刷牙或洗脸时会突然感到剧痛,但在休息时则与正常人无异。一旦发作,疼痛难以忍受,甚至需要在地上滚来滚去或撞墙以缓解。 因此,我们需要判断它是否属于典型的三叉神经痛。对于典型的三叉神经痛,通过微血管减压手术进行治疗,效果非常好。虽然有多种治疗方式,如药物、射频、伽马刀、球囊等,但目前微血管减压手术在所有治疗方式中,有效率和治愈率是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