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月宝宝流鼻涕、微咳、恶心、是由于孩子抵抗力低下,受到病原体感染。 由于病原体在呼吸道内会产生毒素,刺激鼻粘膜而导致鼻粘膜水肿,分泌物增多。孩子感冒期间恶心,是由于消化功能减弱,胃肠蠕动减慢引起。 针对于流鼻涕、微咳、恶心症状,可以给患者服用氨溴特罗口服液或者小儿止咳糖浆,同时要多鼓励孩子饮水,多吃新鲜的蔬菜,能够补充维生素,提高身体的免疫力,有利于病情康复。
母乳性黄疸发病机制还不是特别清楚,目前主要通过临床的相关症状,来进行排除性诊断。确定母乳性的黄疸,要符合以下指标: 1、经常吃母乳的宝宝。 2、停止母乳24-48小时后,黄疸可明显消退。 3、孩子满月后,仍然存在黄疸。 4、母乳性黄疸有可能是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水平高,然后导致非结合胆红素水平的升高,所以母乳性黄疸患儿,多半有非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的情况。
对于母乳性黄疸没有明确的诊断依据,一般都是通过相关临床症状判定。 1、母乳性黄疸一定发生在吃母乳宝宝身上,孩子皮肤发黄,但是精神状态良好,饮食、排便正常。 2、母乳性黄疸病程时间比较长,一般在出生4-7天这个时间段出现,可持续到出生后的2-3个月。 3、母乳性黄疸数值一般不会太高,一般在15mg/dl以下,并且停止母乳72小时后,胆红素水平会有明显的下降。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降黄疸的方法如下: 1、生理性黄疸,一般不用做特殊治疗。加强对新生儿的喂养,多晒晒太阳,生理性黄疸会自行消退。 2、病理性黄疸,可以通过光照疗法降低黄疸,未结合胆红素在光的作用下转变成水溶性的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也可以使用退黄药物,比如输入免疫球蛋白、白蛋白苯巴比妥等。如果黄疸比较严重,出现核黄疸的情况,必要时需要进行换血治疗。
辨别新生儿黄疸,刚开始主要通过观察孩子皮肤、巩膜,如果这两处发黄,考虑存在新生儿黄疸,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可进行抽血化验,就能确定是否患有黄疸。 正常新生儿黄疸是生后第三天到第五天出现,这属于生理性黄疸,五-七天是高峰期,生理性黄疸一般不用做特殊治疗,一般两周后会自然消退,最迟不会超过一个月。 如果在出生二十四小时内就出现黄疸,这种情况属于病理性黄疸,一定要及时进行治疗。
早产儿正常体温应该在36-37.2摄氏度之间。 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还不完善,并且皮肤薄,皮下的棕色脂肪含量低,产热量低,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家长一定要注意孩子体温变化。 早产儿体质弱,爱生病,家长一定要加强对孩子的照顾,要保持室内温度,湿度适宜,空气流通,并且要做好孩子的个人卫生护理,每天要对孩子的肚脐儿进行消毒,避免感染,并且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喂养。
早产儿睡不踏实,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1、由于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会出现惊跳反射,主要表现就是孩子睡不踏实,总是哼哼唧唧,随着孩子逐渐发育,这种症状会逐渐缓解减轻。 2、要考虑孩子身体不舒服,比如存在肠痉挛的情况。 3、由于母体怀孕期间维生素D摄入不足,导致孩子缺乏维生素D,孩子就会睡不踏实,还有可能伴有盗汗的情况。 家长要及时查找孩子睡不踏实的原因,采取相应治疗方案,避免影响孩子身体健康。
早产儿每次吃的量不确定,主要根据宝宝出生的体重,或者是月龄来综合考虑。 1、由于刚出生的婴儿胃容量小,消化功能弱,吃的比较少,刚开始可能一次吃5-8ml。 2、20多天的宝宝,一次可能吃到30-50ml之间。 对于早产儿,建议需要采取少食多餐的喂养原则,如果吃的过多,会出现腹胀、吐奶、呛奶的情况。家长一定要酌情添加奶量,根据具体情况,保证宝宝吃好,提供身体所必须的营养。
家长在家想要发现孩子是否患有新生儿黄疸,主要观察其皮肤颜色。如果发现面部皮肤和胳膊部位的皮肤颜色不一样,面部皮肤发黄,这种情况,要考虑孩子存在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超出人体代谢能力,而引起体内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皮肤、巩膜及其他脏器黄染的一种疾病。 新生儿黄疸是逐渐加重的,刚开始是面部发黄,如果病情没有及时发现,没有及时治疗,巩膜、前胸、腹部和下肢也会逐渐变黄。
幼儿急疹退烧后就会出现皮疹。 幼儿急疹是一种综合征,临床特点是突然高热,体温通常在39℃以上,发热时间持续3~5天。然后会突然退热,退热后就会出现压之褪色的皮疹,皮疹开始出现在颈部、躯干,随后蔓延至面部和四肢。 幼儿急疹,属于自限性疾病,目前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方案。对于发烧可以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液或者布洛芬,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吃抗病毒的药物,比如利巴韦林、阿昔洛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