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擅长肝脏,胆道,胰腺,胃肠道等消化道癌的根治手术,尤其是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
肝囊肿和胰腺瘤在医学上并没有密切的联系,属于两个脏器之间的病情。 肝囊肿属于比较常见的良性疾病。体积较小的肝囊肿一般不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可以定期复查,不需要过度的处理。而体积比较大的肝囊肿,需要通过肝囊肿的开窗引流,可以通过微创手术或者介入治疗达到相对较好的治疗效果。 对于胰腺瘤依据位置不同,可能会产生不同的临床症状。比如胰腺瘤体积较小,位于胰体尾部一般不会造成重要组织和血管的压迫症状。患者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不需要处理,可以密切复查。 如果胰腺瘤位于胰头部,造成了胰管、胆管的压迫。患者会出现胆汁胰液的排泄受阻,出现阻塞性黄疸,胰腺炎反复出现,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切除局部的病灶。
胆囊会长息肉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胆囊伴有急性或慢性炎症的刺激。比如伴有胆囊结石的患者由于结石的反复刺激,会引起胆囊黏膜的损伤,这样就为息肉形成了非常好的条件。 二、大量的胆汁淤积,胆汁无法顺利的排出胆囊。如果患者的大量胆汁淤积在胆囊内,由于胆囊具有浓缩胆汁的功能,过度的浓缩就容易造成胆汁内的胆固醇结晶析出,从而附壁形成息肉。 三、胆囊的收缩功能出现下降。随着人体的年龄增加,胆囊的功能有可能出现紊乱,表现为胆囊的收缩功能下降,胆汁排泄异常,大量胆汁淤积,继而导致了胆囊息肉的发病。 四、患者的胆囊管先天性狭窄或者扭曲,也会造成胆汁排泄异常,进而形成胆囊息肉。
胆囊炎伴有胆囊息肉的症状如下: 一、进食后恶心呕吐。这是由于胆囊息肉影响胆汁的正常排泄,胆囊炎造成胆囊的黏膜增厚,引起了胆囊的收缩功能紊乱。这样就会造成消化不良,导致患者出现进食后恶心呕吐的症状。 二、右上腹疼痛并伴有腰背部放射性疼痛。胆囊位于人体的右上腹,胆囊伴有炎症时会引起右上腹疼痛不适。由于神经的传导也会造成腰背部的放射性疼痛,部分患者误认为是腰椎或者腰肌劳损造成的后背疼痛。 三、部分患者的胆囊炎比较轻微,胆囊息肉的体积比较小,没有影响胆汁正常排泄,患者可以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是应该定期进行肝胆彩超的复查,密切观察胆囊炎的情况以及胆囊息肉的体积大小。
胆囊壁上伴有胆固醇息肉,要依据息肉的具体情况不同,临床上可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一,如果患者的胆固醇息肉体积非常小,没有明显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这种情况的息肉是良性病变,可以动态复查肝脏彩超,密切观察息肉的变化情况。比如3~6个月复查息肉的彩超体积、大小,以及形态结构的变化。 二,如果患者的息肉在短时间内体积逐渐增大,超过1cm或者息肉引起了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临床症状,此时建议行手术治疗切除胆囊和息肉,以免息肉引起恶性肿瘤的癌变。尤其是大于1cm的胆囊息肉发生癌变的风险性明显升高,手术治疗是比较好的一种方法。
胆道息肉在临床上包括胆囊息肉和胆管息肉两种类型。 1、比较常见的是胆囊息肉,体积比较小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患者可以定期复查,不需要过度处理。如果息肉短时间内体积增大比较快,或者超过了一公分,发生癌变的风险性比较高,最好能够及时进行手术切除。 2、胆管息肉往往合并于胆管结石、胆道炎症、纤维组织增生所造成的。胆管息肉一旦形成后,需要及时明确病变的具体性质,可以通过增强CT、磁共振,甚至进行穿刺活检。如果胆管息肉考虑是癌前病变或者已经进展为恶性肿瘤,应该及时进行手术切除局部的病变。
胆管绒毛状腺瘤因为属于癌前病变,容易造成胆管恶性肿瘤的发生,因此一旦发现后,尽快进行手术治疗是最常用的方法。 临床上胆管绒毛状腺瘤常发生于壶腹部周围,单个肿瘤的体积很少大于两厘米,表现为单发,癌变的风险性比较高。患者在进行CT彩超或者磁共振检查时,有可能会发现胆管内的病变,如果出现了阻塞性黄疸或者腹痛症状,需要及时进行积极的治疗。 如果患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局部的绒毛状腺瘤逐步进展,发展为恶性肿瘤再进行手术切除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即便手术切除,也有可能造成肿瘤的残留以及反复发作。
肝上有肿瘤,要依据肿瘤的具体性质,以及严重程度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首先,可以通过肝脏的增强CT或磁共振,来进行肿瘤性质的确认。如果属于良性肿瘤,比如肝囊肿、肝脏的血管瘤、局灶性增生,这些良性病变,体积较小时对人体的影响并不大,不需要过度的治疗,可以定期复查。 其次,在复查的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也可以考虑进行介入治疗或者是手术治疗。患者的肿瘤性病变通过相关的检查,考虑是恶性肿瘤,此时无论患者的病灶体积大小,都应该尽早地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局部的病灶,是使患者获得较长时间生存期的有效方法。 最后,如果患者身体状况比较差,无法耐受手术,也可以通过微波消融介入治疗、靶向治疗来进行综合处理。
转移性肝癌在临床上又称为继发性肝癌,一般是由于体内的其他脏器肿瘤转移到肝脏所形成的。 一旦出现转移性肝癌,往往提示患者的病情属于肿瘤的中晚期,属于四期肿瘤,预后往往较差。比较常见的比如结直肠肿瘤,经过门静脉转移至肝内,造成转移性肝癌。如果患者的结直肠肿瘤病变能够通过手术切除,且转移性肝癌的病灶相对局限,这种情况还有希望进行手术治疗,切除原发肿瘤和继发性肿瘤。术后患者可以依据病理学的检查结果选择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部分患者常可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尽量的延长生命。 但如果患者的转移性肝癌范围广泛,丧失了手术机会,这种情况,患者预后确实较差。
临床上消除胆结石的方法,最彻底的就是进行手术治疗。 可以采用腹腔镜下的微创手术,将胆囊和结石一并切除。也可以采取传统的开放手术,行胆囊和结石的手术切除。无论是开放手术还是微创手术,只是手术的方式不一样,都可以达到彻底去除胆结石和胆囊的目的。部分患者认为进行手术治疗只是切除结石,保留胆囊,这是有认识误区的。因为胆囊结石一旦形成,是胆囊的收缩储存胆汁功能出现异常,所以手术治疗一定要完整的去除胆囊和结石。 另外,想服用药物治疗或者排石治疗,都是不能够彻底治愈胆结石的,反而有可能造成结石嵌顿在胆囊管,引起胰腺炎和胆管结石。
血脂高和脂肪肝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脂肪肝的形成是由于大量的脂肪组织,在肝细胞内浸润而形成的,肝细胞损伤进展为脂肪肝。 如果患者的血脂较高,就会造成血液粘稠,除了引起胆固醇指标明显升高,会造成更多的脂肪组织在肝细胞内代谢,以及沉积会加重脂肪肝的病情。使患者有轻度脂肪肝逐渐进展为中度脂肪肝,甚至是重度脂肪肝。 所以伴有脂肪肝的患者,早期最好能够通过积极规律的锻炼,减少油腻食物的摄入,促使体内的脂肪组织逐渐的代谢,可以减轻肝脏的负担。如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旦进展为中度或者是重度脂肪肝,单纯通过饮食调节和加强锻炼,并不能够使受损的肝组织恢复正常,是需要进行药物治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