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对神经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治,如颅脑损伤、脑肿瘤、脑血管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出血性卒中病人康复期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原发病的继续治疗。如高血压病人要规律服药监测血压,避免二次出血。 2、并发症的预防。出血性卒中病人容易出现营养的匮乏,要加强营养的补充。长期卧床的并发症,要多翻身、拍背、活动肢体。 3、肢体功能康复锻炼。出血性卒中病人后期肢体功能康复锻炼非常重要。
出血性卒中非常紧急,需尽快就医。 如果出现口角歪斜或言语功能障碍、肢体无力、一侧偏瘫等情况,需尽快送到医院处理、治疗。 送到医院前或在家里出现呕吐、肢体抽搐等情况,应注意防止病人误吸。所以,如果病人有呕吐,在家里要把病人侧卧,让病人的呕吐物能够呕出,不要留在口腔。另外,要保持病人的呼吸道通畅。
脑动脉瘤处理治疗后,较少有病人复发。 颅内动脉瘤的处理方案有开颅动脉瘤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栓塞。 开颅夹闭的动脉瘤,复发率相对更低,100个可能只有零点几个或1-2个复发。介入栓塞的复发率相对要高一些,但复发率相对手术较低,可能100个里面多1-2个。 总体而言,脑动脉瘤治疗之后,再复发的情况比较少。
出血性卒中要尽快治疗。 如果出现口眼歪斜、言语不清、肢体乏力,或偏瘫、一侧手脚动不了,应尽快送医治疗。做CT明确颅内情况,如果是出血性卒中,根据不同病因给予相应的治疗。 首先要维持病人的生命体征、呼吸道通畅,如果病人血压很高要控制血压,颅压很高要降颅压。如果做CT后发现颅压出血量大,需外科手术干预。
颅内动脉瘤的症状主要是看动脉瘤是否破裂。 1、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一般没有明显或明确症状,通常体检或其他检查发现。 2、破裂的动脉瘤有各种症状,一旦破裂颅内出血有头痛、呕吐、口角歪斜、言语功能障碍、说话异常、肢体功能瘫痪、肢体不能活动、活动障碍、肢体感觉障碍,或大小便失禁、智力障碍、视野障碍等表现。
颅内动脉瘤术后病人,如果恢复比较理想、生活能够自理,后期需要定期复查。 复查脑血管造影,头部CT如术前有出血性卒中,动脉瘤破裂出血,容易出现脑积水,要观察脑室有没有扩大,动脉瘤有没有复发。 有的病人在其他部位会新出现动脉瘤,这也要复查才能看到。动脉瘤术后恢复很差的病人,要长期康复锻炼、预防并发症。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有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和介入手术(血管内治疗)。 1、开颅动脉瘤夹闭:在显微镜操作下,在头部开个小骨窗,把动脉瘤血管上鼓起的泡夹闭,这样比较彻底不易复发。 2、介入手术:从股动脉放一根很细的管子到动脉瘤,从管子里填塞弹簧圈,把动脉瘤填住、填实,让动脉瘤不再破裂、出血。
非常严重的出血性卒中病人在后期,即医院治疗结束后的家庭护理,有很多需要注意。 1、补充营养,该类病人容易出现营养缺乏的并发症。 2、呼吸道的问题,这类病人很容易出现肺部感染,出现痰的堵塞引起窒息,平常多给病人翻身、拍背。 3、预防其他并发症,如褥疮、深静脉血栓等,多给病人做肢体的活动、康复锻炼。
出血性卒中的症状包括以下几种: 1、出血后引起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有些病人面部歪斜、口角歪斜。 2、一些病人有肢体瘫痪、肢体活动障碍或肢体无力,出现感觉障碍、运动障碍、智力反应下降、言语障碍、思维活动障碍。 3、一些病人出现出血部位局灶性症状,如出血影响视觉中枢,引起视力视野障碍。
脑卒中包括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 出血性卒中指非创伤性、自发性的颅内出血,包括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引起的出血,颅内血管病引起的出血包括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烟雾病等。 另外,一些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其他如口服抗凝药、溶栓药,还有脑肿瘤、脑梗塞等都可以引起出血性卒中。
出血性卒中的原因有六大类,不同的原因有不同的发病机制。 1、高血压引起血管硬化、脆化,血压波动引起出血。 2、脑血管病,如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烟雾病、海绵状血管瘤等。 3、凝血机制异常,如肝硬化、肝功能障碍。 4、口服抗凝药、溶栓药影响凝血。 5、脑血管淀粉样变。 6、脑肿瘤卒中和脑梗死的出血。
出血性卒中的死亡率比较高。 现在脑卒中也就是中风的死亡率,在国内居第一位。卒中里面出血性卒中占20%-50%,出血性卒中的死亡率有很多人做了不同的调查研究,死亡率特别是30天的死亡率有20%多、30%多,甚至50%多。 所以,出血性卒中30天的死亡率,有20%-50%多的比率。总体而言,死亡率较高。
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有以下一些: 1、高血压引起血管硬化。 2、和高血压一样,高血脂、高血糖也会引起颅内血管的硬化。 3、肥胖是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 4、日常生活的习惯,如熬夜、吸烟、酗酒。 5、一些疾病,如肝功能障碍、肝硬化病人,容易引起凝血机制的异常。 6、口服抗凝药、溶栓药。
出血性卒中一般不遗传,但它的危险因素有遗传因素。 如常见的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有遗传,高血压病有遗传的倾向,糖尿病、高脂血症也有遗传因素。 平时要把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控制好。另外要注意少熬夜,有健康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酗酒。
出血性卒中的早期治疗策略有以下几点: 1、一般颅压非常高,要用降颅压药,包括甘露醇、速尿等。 2、给患者用止血药止血。 3、出血性卒中病人可能会有呼吸、心跳、生命体征的改变,要给患者做生命支持,维持呼吸道通畅、血压正常。 4、预防或防治并发症。 5、病人容易出现肺部感染、尿路感染,需要预防处理。
出血性卒中的并发症比较多。 常见的如头痛、呕吐,精神、情绪变化,视力、视野变化,智力、言语改变,肢体瘫痪、癫痫,肢体抽搐、脑积水等。 病人长期卧床,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出现以上并发症,会加重病人病情,恢复减慢。 此外,病人活动少或一侧瘫痪,会出现下肢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等。
低血压一般不会引起出血性卒中或增加出血性卒中的风险。 但是,低血压会引起头晕,特别是体位变化的时候。如果有低血压,体位变化的时候要慢一些。 另外,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缺乏锻炼、熬夜,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不健康的饮食。 控制好这些因素就可以预防出血性卒中,但低血压一般不会引起出血。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是否需要护理主要看动脉瘤发病的情况。 破裂的动脉瘤引起出血性卒中,术后护理措施要多一些。 需要监测生命体征,呼吸、脉搏、血压、心率。做栓塞术后,股动脉位置有局部压迫,要查看下肢血液循环的状况。 所以,破裂的动脉瘤,要多观察、护理。未破裂的动脉瘤,只需注意观察病人下肢的血供。
运动量过大对出血性卒中有一定的风险,涉及到几个危险因素。 1、高血压。运动量过大,部分人群的血压也会随着升高,如果本来就有高血压,血压再进一步升高或不断波动,会引起颅内血管的破裂、出血。 2、糖尿病、高血脂或其他因素如口服抗凝药,凝血功能的异常、肝功能异常等也会引起出血性卒中。
出血性卒中的复发率要根据不同的病因。 高血压脑出血的复发率相对不高,在2%-4%左右。 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病引起的出血性卒中,脑血管病治疗好后,复发率很低,一般不会复发。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出血,复发率要根据凝血功能控制的情况,如果控制得好复发率也很低。脑肿瘤和脑梗后的复发,病因处理后也不太容易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