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会更容易患心梗。 首先,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糖化终产物会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其次,糖尿病会引起炎症反应,促进斑块的形成和破裂,进一步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最后,糖尿病还会导致高血压、脂质代谢紊乱和体重增加,这些都是心血管的危险因素。
心梗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原因有: 1、心梗患者通常需要接受医学治疗。如定期服用药物、参加康复训练、定期复查等。 2、心梗患者存在一定的身体功能损伤。如心肌损害、心脏功能下降,导致患者疲倦、气短、行动不便。 3、心梗患者的生活方式也需要有所改变。如控制饮食、限制盐分摄入、戒烟、限酒。
心力衰竭的患者老是睡不着与以下因素有关: 1、平卧导致回心血量增加,加重心脏的负担。引起肺水肿,导致气短、胸闷、咳嗽等。 2、心力衰竭的患者可能会有心律失常。如心跳过快或过慢,导致心脏输出不足,引起头晕、胸闷、恶心等。 3、精神方面的因素。焦虑、抑郁、紧张等,都有可能导致大脑皮层兴奋,不易入睡。
降压药的最佳服用时间为: 1、长效降压药早上1次。2、短效降压药物一日2次。3、空腹服用。4、早上服用利尿降压药。5、根据血压选择服药时间。6、早上血压飙升时增加药量或次数。7、根据降压目标和效果,增加白天或睡前服用次数。8、注意与其他药物的间隔时间。9、保证服药规律性。10、低血压可调整服药时间。
有些高血压不能治愈是因为原发性高血压疾病没有明确的具体病因,可能主要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相关。 长期饮食不规律、高盐、高脂饮食及过度劳累、吸烟、饮酒、身体肥胖、家族遗传史、内分泌失调等引起高血压。目前没有有效的方式根治原发性高血压,只有通过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的干预,来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患了冠心病有必要做冠脉CTA,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判断。以下2类人群,可以选择做冠脉CTA检查: 1、对于病变不严重、症状不典型,无缺血心电图改变、心肌酶正常,冠心病可能性小。 2、反复多次就诊,大量无创检查均未能确诊,心理负担重的患者。
心律失常分为以下3类: 1、快速性心律失常。指心率超过每分钟100次的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房扑、房颤等。 2、缓慢性心律失常。指心率低于每分钟60次的心率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 3、不规则心律失常。指心跳的节律不规律或者不稳定的心律失常。包括房扑、房颤、多灶性房速等。
如果只是偶尔出现的血压升高,并没有出现其他的症状或并发症,收缩压150以上并不会有生命危险。 但如果血压长时间维持在150mmHg以上,并且伴有头痛、眼花,胸闷、气短等不适,或者患者已经出现心脏、脑部、肾脏等器官的损伤,血压150mmHg以上就可能有生命危险。
冠心病有可能会导致心梗。 冠心病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肌缺血、缺氧的疾病,而心梗是冠心病的一种类型,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因此冠心病可能导致心梗。 但不是所有的冠心病都会发展为心梗,冠心病还包括其他类型,比如无症状心肌缺血、心绞痛、缺血性心力衰竭和猝死。
心律失常总是反反复复可能有以下原因: 1、触发的因素没有得到有效的避免或控制。外界或内在的因素,都可能诱发或加重。 2、基础病变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 3、药物治疗没有得到有效的调整或依从性差。通过调节心脏的电活动,来控制或终止。 4、非药物治疗没有得到合理的选择或执行。通过物理的方式来恢复。
绝大多数患者吃他汀类药物无需加服护肝药。是否配合保肝药物需考虑: 1、肝脏毒性反应可能发生。2、使用他汀类药物需监测肝功能。3、保肝药物不一定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率。4、保肝药物不宜长期联合使用。5、除非肝功异常,否则不用保肝药物。6、保证肝功正常,避免酗酒。7、有肝脏病史慎用他汀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