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微创手术治疗胃肠良恶性肿瘤、肝胆疾病、甲状腺乳腺良恶性肿瘤、各类疝等;以及外科疾...
直肠癌筛查是近期国家提倡的重要健康检查项目。以肠镜检查为核心,建议40岁以上的人群每5至10年进行一次。若在肠镜检查中发现息肉,可在检查过程中直接切除。 对于高危人群,如家族中有肠癌或肠息肉病史者,建议将筛查年龄提前至35岁。初筛方法包括粪便潜血检测、粪便DNA检测和肛门指检,其中肛门指检可发现约70%的低位直肠癌。尽管如此,肠镜检查仍是最佳选择。目前,医院提供的无痛肠镜检查,通过麻醉,使患者在10分钟内完成检查,全程无痛无痛苦。
甲状腺结节是甲状腺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团块,可以分为实性、囊性和混合性三种类型。实性结节可能占80%,囊性结节可能占10%,混合性结节大概占10%。 甲状腺结节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大多数是良性的,但需要正确诊断和处理,以排除恶性肿瘤的可能。可以通过超声观察结节的边界、回声、血流等特性,并结合甲功检查,包括TSH、T3、T4等,评估甲状腺的状态。
甲状腺癌的确诊需要结合超声筛查、细针穿刺和病理诊断。 首选方法是甲状腺超声筛查,其筛查率可能大于90%。如果超声提示恶性程度大,需要进一步进行穿刺。穿刺的准确率能够达到85%~95%。细胞学检查中,如果看到乳头状癌的特征,即可确诊。对于穿刺不确定的滤泡状病变,需要结合基因检测。最终,以手术切除后的病理切片作为金标准。
甲状腺癌并不全都是原位癌。 原位癌特指Tis期,是指癌细胞局限于甲状腺滤泡内,没有突破基底膜的极早期阶段,例如乳头状癌的Tis期。然而,临床上95%以上的甲状腺癌在确诊时属于浸润性癌。仅有5%的病例因筛查发现,处于原位癌阶段。 需要明确的是,原位癌是甲状腺癌的最早期阶段,但甲状腺癌并不等于原位癌。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突破原位状态。不过,由于恶性程度低,预后良好,甲状腺癌常被称为“懒癌”。
直肠肿瘤手术通常分为传统开放手术和微创手术。 传统开放手术包括腹部和肛门双切口或单切口。而现代微创手术,如腹腔镜手术和机器人手术,通过在腹部打几个小孔进行操作。直肠癌肿瘤手术的选择需根据具体情况和手术方式,包括传统开刀、腹腔镜手术或机器人手术,以确定不同的开刀部位。
甲状腺结节并非必须手术。 无症状的良性结节无需手术,但如果良性结节出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或声音嘶哑等症状,可能需要手术来解除症状。若通过超声、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等手段高度怀疑结节为恶性,一般建议手术治疗,以防止肿瘤扩散和转移。
甲状腺结节能否吃海带,取决于结节的性质和甲状腺功能状况。 对于甲亢或高功能结节患者,以及甲状腺癌术后患者,必须严格限制碘摄入,甚至禁碘。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每月应限制食用1-2次。而良性无功能结节患者可以偶尔少量食用,但需注意是否需要食用。 能否食用海带,建议优先检查甲状腺功能和超声,由专业医生结合结节的血供、钙化等因素综合评估。碘的摄入并非绝对,而是要根据病情和碘负荷进行精准匹配。
甲状腺癌早期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最常见的表现为颈部有小疙瘩,多数位于喉结下方,质地坚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 部分患者可伴有声音嘶哑或颈部淋巴结肿大,如在锁骨上或颈侧区出现无痛性硬结。少数患者因肿瘤位置特殊而出现吞咽异物感或轻微憋气,压迫气管或食管。需要注意的是,儿童或青少年的甲状腺结节更需警惕恶变的可能。
甲状腺结节中,良性结节占95%。 然而,在以下情况下需要警惕:结节大于4cm、压迫气管、儿童出现甲状腺结节、男性单发甲状腺结节,以及甲状腺结节短期内增长超过50%。对于这些结节,建议密切观察并定期复查超声,对比结节的大小和形态变化。
一般而言,甲状腺癌术后整体复发率偏低,但存在个体差异。 乳头状癌5年复发率约为5%-10%,微小癌复发率更低,低于3%。滤泡状癌10年复发率约为15%-20%,髓样癌复发率相对较高,可达20%-30%。未分化癌几乎都会复发。规范治疗,如全切、碘-131治疗和TSH抑制治疗,可显著降低复发几率。术后20年无复发生存率超过90%,复发多集中在术后5-10年,90%的复发见于颈部淋巴结转移,仅5%为远处转移。
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需要综合病史、查体和辅助检查来评判。 在超声检查中,恶性结节多呈现为低回声、边界模糊、纵横比大于1、血流丰富。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最常用且有效方法是穿刺细胞学检查。如果穿刺结果显示恶性细胞可疑,就提示可能是恶性的。 对于高度怀疑恶性或无法明确诊断,但结节较大且有压迫症状等情况,手术切除结节后进行病理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
首选甲状腺外科或头颈外科,但所在医院没有细分科室,可以选择挂普外科。 出诊时建议携带甲状腺功能检查报告和超声影像报告。专家会通过触诊和超声分级,为您初步判断甲状腺的性质。
甲状腺癌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乳头状癌、滤泡状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 乳头状癌占80%-85%,恶性度低,早期大多数不转移。滤泡状癌占10%-15%,相对于乳头状癌,更容易血行转移到肺或骨。髓样癌约占5%,可能有遗传倾向。未分化癌占1%甚至更少,恶性程度极高,进展快,预后较差。其中,乳头状癌最为常见,以惰性著称,经过系统治疗后,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甲状腺结节是否由情绪导致,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实际上,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甲状腺结节是由情绪引起的。甲状腺结节的产生主要与遗传、辐射、碘摄入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 总的来说,保持情绪稳定有助于整体健康。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情志,长期情绪抑郁、焦虑、烦恼、恼怒等会导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气滞血瘀,容易在颈部甲状腺部位形成结块,进而引发甲状腺结节。因此,希望大家不要和自己过不去,尽量保持心情舒畅,预防结节的发生。
直肠癌手术方式需根据肿瘤位置和分期选择方案。 若肿瘤距离肛门5cm以内,即低位直肠癌,常规做法是先切除肛门再切除肿瘤,并在腹壁用降结肠做造瘘,即Miles手术,需做永久性造瘘。中高位直肠癌,距离肛门5cm以上,优先保肛,保留肛门括约肌和功能,切除肿瘤并常规清扫。早期小肿瘤可在肠镜下局部切除,甚至黏膜下切除。晚期转移需切除原发病灶并做姑息造瘘。临床上常见晚期直肠癌广泛侵犯转移,甚至淋巴和远处脏器转移,导致梗阻,此时优先造瘘以通畅消化道,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机会。
直肠癌的形成原因非常复杂,目前尚无明确直接原因。但直肠癌的形成与遗传、环境因素有关。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等遗传病可能是预装风险。长期食用高油红肉、低纤维饮食,如煎炸食品、顿顿吃炸鸡,或久坐、肥胖、吸烟喝酒,都可能导致肠道反复受伤、发炎。大家都知道,吃了油炸食物后,喉咙可能很快不舒服、疼痛、水肿。如果每天都吃油炸食物,肠道同样会出现长期的慢性炎症反应。 另外,肠道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如果不及时切除,10-15年后可能会癌变,有数据支持。慢性肠炎,如溃疡性结肠炎,患病风险也更高。 一句话来说,饮食不要太荤,活动不能太少,有息肉、炎症不要拖延,加上遗传易感基因,肠癌就容易盯上这类人。
直肠癌的预防至关重要。预防直肠癌应遵循“吃、动、筛”三字诀。 首先,“吃”指的是每天多吃杂粮和蔬菜,远离油炸、腌制和红肉,即使非常喜欢吃,也应相对节制,避免每天餐餐都吃。 其次,“动”意味着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快走,避免久坐超过两个小时,保持活动以减轻体重。 最后,“筛”是指筛查,40岁以上的人群应进行肠镜筛查,高危人群从35岁开始筛查。如果筛查中发现息肉,应立即切除,因为90%以上的肠癌是由息肉恶变而来,恶变过程平均需要10年左右,给予我们充足的时间进行处理。 重点预防对象包括长期便秘、腹泻、有家族肠病史、肥胖、糖尿病以及大便带血的患者,他们应尽快进行肠镜检查。
肛门指检是一种可以早期诊断直肠癌的方法,它能初步摸出大约70%的直肠癌,尤其是距离肛门7cm以内的低位癌。 早期肿瘤可能表现为质地偏硬的小疙瘩或菜花样的凸起,这时肛检会出现指套带血的情况,即医生在给病人做检查时会看到手套上出现暗红色的血和黏液。对于便血、大便变细等症状者,指检是最简单的初筛雷达,可以发现息肉癌变或直径1-2cm的肿瘤。但是,它不能替代肠镜筛查或检测高位直肠癌,所以如果发现这类问题,还是应尽快进行肠镜检查。
擦屁股时纸上有血,许多人会紧张地跑去医院询问原因。实际上,大约90%的情况下,纸上的血迹是由于痔疮或肛裂造成的。这些情况下的血迹是鲜红色的,可能附着在纸上或滴入马桶。痔疮通常无痛或只有轻微的坠胀感,而肛裂则常伴有肛门疼痛,特别是在便秘后大便较硬时,排便后会感到肛门疼痛并伴有滴血。 相比之下,肠癌的出血通常是暗红色的,并且伴有黏液,大便变细,次数增多,总有排便不尽感,类似于腹泻。此外,肠道息肉也可能导致出血,尤其是表面糜烂的息肉,但这种出血通常是鲜红色的,不伴有黏液。肠炎和痢疾也可能导致出血,但与肠癌不同。痔疮或肛裂的出血通常浮在大便表面,而肠癌出血则与大便混合并伴有黏液。 如果一周内反复出现黏液血便,并伴有腹痛、消瘦和贫血,建议立即进行肠镜检查,以确定原因并尽早处理。
甲状腺结节伴钙化可以分为微钙化、粗钙化和环状钙化等情况。 微钙化指的是直径小于2mm的钙化,多数与乳头状癌相关,高度提示恶性癌细胞快速生长导致的钙盐沉积。粗钙化一般大于2mm以上,常见于良性病变如结节性甲状腺肿,但少数恶性结节也能出现粗钙化。环状钙化指的是结节边缘出现环形或弧形的钙化灶,大多数为良性,如长期存在的腺瘤。但如果钙化不完整或内部出现微钙化,则需警惕恶性的可能性。因此,钙化需要结合边界、纵横比等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