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致力于功能神经外科临床和基础研究。尤其擅长难治性癫痫、帕金森病、三叉神经痛、面肌...
三叉神经痛并不等同于普通的脸痛。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神经性疼痛,主要影响面部的三叉神经,表现为突发性的剧烈疼痛。这种疼痛通常局限于三叉神经的分布区域,包括额头、眼周、上颌、下颌以及嘴唇周围。疼痛发作时,患者可能感觉到像电击样、刀割样或手肘样剧痛,每次发作时间较短,但有可能频繁发作。 而普通脸痛可能是由皮肤、肌肉和面部结构的损伤引起的炎症疼痛,这两种疼痛的性质是不同的。
面肌痉挛患者在术后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术后治疗:主要需要配合药物治疗。术后可能需要继续药物治疗,如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塞来昔布等缓解疼痛,或使用胞二磷胆碱注射液、维生素B12等营养神经药物。 2、术后护理:需要监测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观察意识状态,看看有没有声音嘶哑、面瘫、呛咳、呕吐等症状,并及时告知医生。 3、伤口护理:保持伤口清洁。 4、饮食调节: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5、情绪管理:要保持心情舒畅。
面肌痉挛可以通过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这种手术方法属于微创手术,并且是目前国际上神经外科常用的根治面肌痉挛的方法。 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在患者耳朵后面打一个小口,对压迫面神经的血管进行移位,并在血管与神经之间加入人工电片,以避免面肌痉挛的复发。 据报道,70%的患者术后症状可以立刻消失,而有20%的患者需要数月到一年才能恢复。对多数面肌痉挛患者来说,这种手术方法治疗效果良好。
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经皮三叉神经根毁损术,包括经皮神经根切断术、甘油神经根阻滞和球囊压迫。这些方法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破坏三叉神经,使其功能丧失。 2、微血管减压手术,这是一种开颅手术,目的是将压迫三叉神经的血管分开,并用垫片隔离,以减轻神经的压迫。还有一个治疗方法是 3、伽马刀治疗。
血管硬化压迫面部神经可导致面肌痉挛。 血管硬化或其他原因导致血管变形越轨,可能会侵犯到面神经的领地。这样的血管被称为肇事血管。这些血管的搏动性刺激会使面神经不断受到刺激。 长期下来后,可能导致神经髓鞘磨损脱失,使面神经的电传导短路,从而产生面肌痉挛的发生抽动,也就是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1、依赖于患者典型的症状,包括单侧面部肌肉非自主阵发性反复发作的抽搐,这些症状在精神症状焦虑、心理压力过大时可能会诱发或加重。 2、电生理检查也是重要的诊断依据,包括肌电图和异常肌反应,称为侧方扩散反应检测。脑电图可以记录高频的自发电位,而侧方反应是面肌痉挛特有的异常肌电反应。
三叉神经痛可以通过打封闭针进行治疗。 封闭治疗是将药物直接注射到受累的三叉神经周围支、神经干或半月神经节内,使注射部位的神经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阻滞神经的传导功能,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 这种治疗操作简单方便,短期效果好,尤其适用于年老体弱、不愿接受开颅手术以及有开颅手术禁忌的患者。然而,封闭治疗只能止痛,容易复发。
老年人在选择三叉神经痛治疗方法时,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供选择: 1、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卡马西平、奥卡西平、苯妥英钠和甲钴胺等。 2、三叉神经半月节的阻滞技术。 3、微血管减压手术:适用于大多数三叉神经痛患者,特别是对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以外的所有三叉神经痛患者。 4、经皮穿刺的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这是一种微创手术,具有无痛无血、费用低的特点,适应于老年人、身体状况差或惧怕开颅手术的病人,同时也适用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和微血管减压复发患者。
面痉挛可能会影响面部肌肉的正常功能,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肌肉萎缩。 1、频繁的面部抽搐会影响进食,导致食欲降低,同时可能会影响睡眠,从而降低生活质量。 2、眼轮匝肌的严重抽搐可能会导致睁眼困难,进而影响视力。 部分3、患者可能会伴有耳鸣或耳聋等听力问题。 4、面痉挛还可能导致表情或语言的功能障碍。
三叉神经痛通常不会自愈。 虽然有些患者在服用药物或接受其他治疗后,疼痛症状可能会暂时消失,甚至可以持续数年,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三叉神经痛会反复发作,且随着时间推移,疼痛可能会变得更加频繁和剧烈。 因此,我们不应期望三叉神经痛这个病能够自愈,而应该积极寻求医疗帮助进行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等。
面肌痉挛在以下情况下需要手术治疗: 1、原发性面肌痉挛,诊断明确。患者经过头颅CT或磁共振检查,排除了继发性病变后,确诊为原发性面肌痉挛。 2、症状严重影响生活。面肌痉挛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患者有强烈的手术意愿。 3、药物治疗无效或不容易耐受。对于接受药物或肉毒素治疗的患者,如果出现疗效差或无效的情况,就应当考虑手术治疗。 4、术后复发的患者,再次考虑手术。
面肌痉挛早期的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眼轮匝肌会出现间歇性抽搐,以及眼角跳动,这是面部痉挛发病初期常见的症状。 2、随着病情的进展,抽搐可能会逐步扩散到一侧面部的其他肌肉,包括口轮匝肌和面部表情肌。 3、口角肌肉抽搐在面肌痉挛中往往是最为明显的。 4、情绪激动时,面部痉挛的症状可能会加重。 5、面部痉挛的抽搐是间歇性的,抽搐程度轻重不等,短则数秒,长则十余分钟,并有间歇期。
面肌痉挛容易和以下几种疾病混淆: 1、双侧眼睑痉挛:表现为双侧眼睑反复发作的不自主闭眼,症状始终局限于双侧眼睑。 2、梅杰综合征:这是一种以双侧眼睑反复发作的不自主闭眼为特征的疾病。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会逐渐出现眼力以下肌肉的不自主抽动,表现为双侧面部不自主的异常动作,且伴随有病情加重。肌肉痉挛范围可逐渐向下扩散。 3、咬肌痉挛:这是一种单侧或双侧咀嚼肌的痉挛。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上下颌咬合障碍。
面痉挛主要是由面神经受压迫引起的。 1、大多数患者,大约80%到90%,是由于桥小脑角区的血管压迫面神经根所致,这些血管包括小脑前下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等。 2、占位性病变,如桥小脑角区的肉芽肿、肿瘤及囊肿压迫面神经,也可引起面肌痉挛,这部分患者约占8‰。 3、面神经炎和颅脑损伤等。 面肌痉挛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血管压迫是最常见的原因。
三叉神经痛的初期症状表现有以下几个: 1、阵发性疼痛,最初呈现为短暂且轻微的疼痛。随着病情发展,疼痛可能会变得更加频繁和剧烈。 2、电击样感觉,疼痛开始时可能伴有电击样的感觉。 3、疼痛非常剧烈,通常在20秒内可能发展为深度且极其剧烈的疼痛不适,常常导致面部表情扭曲。 4、存在触发点,也就是常说的扳机点,这些点常位于上唇、鼻翼、齿龈、口角、舌、眉等处,可以激发疼痛。 5、可能出现面部痉挛,疼痛发作时可能会伴随面部痉挛。 6、可能存在间歇期无疼痛,即在发作间歇期,患者一切正常。
面肌痉挛和面瘫是两种不同的疾病。 面肌痉挛一般不会导致面瘫,它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的阵发性、不自主的抽动或跳动。 面瘫主要表现为面部表情肌运动障碍,比如嘴歪、眼睑闭合不全等。面肌痉挛是由面神经受到压迫或刺激引起的,而面瘫则是由面神经受损引起的面部肌肉功能障碍。 因此,面肌痉挛本身并不直接导致面瘫,但两者都是由面神经功能的异常所引起的。
确诊三叉神经痛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 1、临床表现:三叉神经痛的主要表现为剧烈的发作性疼痛,通常突然发作,阵发性,持续时间短暂但强度较大。部分患者可能伴有面部肌肉痉挛。 2、病史: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疼痛的发生时间、部位、程度和频率等信息,有助于判断是否为三叉神经痛。 3、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以帮助确诊是否为三叉神经痛。 4、辅助检查:包括头颅MRI检查和电生理检查,这些检查也有助于诊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面肌痉挛的严重程度通常按照面肌痉挛强度分为5级。 0级表示无面部肌肉痉挛发作。 1级病人在受到胃部刺激时,表现为发作次数增多或初步出现面部肌肉的细颤。 2级是轻度,病人出现眼睑和面肌不自主阵发性轻微颤动,但无功能障碍。 3级是中度,病人痉挛明显,同时伴随有轻度功能障碍,正常生活受到影响。 4级是重度,病人出现严重的痉挛和功能障碍。 5级面肌痉挛严重影响生活,不能正常进行,如行走困难、不能阅读、不能开车等。
三叉神经痛的痛点通常不会转移,且疼痛发作时通常局限于三叉神经的一个或多个分支分布的区域。 大多数情况下只发生在面部的一侧,患者可能会有一个或多个特定的扳机点,轻触或刺激这些扳机点可以诱发疼痛发作。这些扳机点常位于上唇、鼻翼、齿龈、口角、舌、眉等处。 因此,三叉神经痛的痛点相对比较固定,不会随意转移。
面肌痉挛术后恢复恢复正常的面部状态的时间因人而异,从几天到几个月不等,主要取决于个体差异和术后恢复情况。 大多数患者在手术后面部抽搐会立即消失或明显减轻,这种概率在90%以上。部分患者术后痉挛未消失,但症状比以前轻,一般术后3个月左右会缓慢消失。少数患者可能需要3-6个月,甚至1年以上才能逐渐康复。 术后一两个月可能会出现间断头痛、局部伤口疼痛、伤口麻木不适等症状,这些症状会逐渐恢复。一般两个月左右,伤口会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