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主要从事冠心病和结构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及心脏瓣膜病)微创介入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是可以治愈的。 一般常见的简单先天性心脏病,大多数情况下表现为缺损,例如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简单来说,就是心脏的某面墙上原本应该是完整的,却出现了一个洞,而且这个洞无法自行愈合。我们可以通过微创手术或外科手术来修补这个洞,以达到治愈的目的。但关键在于要尽早发现并尽早治疗,因为如果病情发展到晚期,出现了严重的肺动脉高压,就会失去手术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手术效果只能通过心脏移植或肺移植来实现,而这样的手术效果通常是非常差的。
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 动脉导管是指在两条动脉之间存在的一根导管,这个导管在胎儿时期是一个正常的结构,类似于两条河流之间的桥梁,对于胎儿存活是必需的。出生后,这个动脉导管就不再需要,通常会完全闭合。但如果由于某些原因,动脉导管没有完全闭合,这种情况就被称为动脉导管未闭。
卵圆孔未闭的病因目前与大部分先天性心脏病一样,尚不明确。在胎儿时期,正常人的心脏房间隔会像两面墙一样逐渐合拢,在合拢处通常会留下一个小洞。孩子出生后,这个小洞通常会很快闭合。 然而,如果由于某些不太明确的原因,比如两面墙距离较远或者合拢后未能完全长好,那么这两面墙之间的空隙就会遗留下来,导致卵圆孔未闭的情况发生。
冠心病介入手术后,我们需要注意短期和长期的事项。短期内,即术后两三天至出院前,我们首先要关注伤口,检查是否有出血或肿胀。同时,因为术后几天是风险期,我们也要留意患者是否出现胸闷或胸痛症状,一旦发现,应立即告知医生以便及时处理。长期注意事项包括:一是要长期规律规范地服药,以保持支架稳定,防止血栓快速形成或病情快速进展;二是要对患者进行危险因素的管理,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这些都需要长期服药治疗,绝不能停药。
一般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大约有四种,目前在临床上,简单的、常见的、可以做介入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主要包括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和卵圆孔未闭。 除此之外,还会遇到一些比较少见且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例如法洛四联症、大动脉转位、心内膜垫缺损、三尖瓣下移畸形以及主动脉的严重缩窄。对于这些病人,有些可以通过介入微创手术进行治疗,而有些则需要依赖外科手术来治疗。
房间隔缺损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所谓的房间隔,指的是心脏中两个心房之间的分隔墙。如果这面墙上出现了一个洞,这种情况就被称为房间隔缺损。在胎儿发育心脏的过程中,这面墙是逐渐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建造的。 如果在砌墙的过程中,由于某些病因或特殊情况导致墙没有完全长好,就会留下一个洞,这时就形成了房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作为一种先天性心脏病,通常可以通过微创治疗和外科手术两种方式进行治疗。 目前,大多数室间隔缺损患者可以通过介入手术得到治愈。中国企业和中国人在这一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介入手术通过在腹股沟处制造两个2mm的小伤口,利用管子将一个小塞子封堵器送入室间隔内,堵住缺损部位。然而,对于那些缺损过大或位置不佳的室间隔缺损,仍然需要通过外科手术开刀来治疗。
大部分房间隔缺损患者在手术前若未进展到晚期,通过手术阻断分流,可以达到治愈目的。 然而,对于已经发展到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即使进行手术,也可能遗留长期的肺动脉高压,导致心脏增大和心力衰竭,需要长期服药治疗,这可能会影响其寿命。 尽管如此,如果患者坚持长期服药治疗,仍有可能获得较好的愈后效果。
冠心病只有一部分可以通过心脏彩超查出来。 心脏彩超操作简单,因此许多病人希望用一个简单的方法来诊断冠心病。实际上,只有当冠心病发展到心肌梗死阶段,我们才能通过心脏彩超发现心脏跳动的异常,比如某块肌肉不动了、不跳了,这种情况称为室壁运动异常。 然而,大部分冠心病患者并没有达到这么严重的程度,所以心脏彩超看起来和正常人没有区别,我们很难仅凭心脏彩超来确诊。为了明确诊断,我们只能进一步进行冠脉造影或冠脉CT检查。
大部分室间隔缺损需要手术治疗。 正常人的心室压力非常高,左心室压力一般能达到超过100mmHg。如果不治疗室间隔缺损,左心室的高压力会部分转移到右心室,导致右心室压力明显增大。这最终会导致心脏明显扩大,并引发严重的肺动脉高压,导致心力衰竭。 因此,大部分室间隔缺损的小孩还是需要手术治疗的。
动脉导管未闭的封堵器,大部分情况下可以维持终身。对于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来说,在进行介入手术后,封堵器会逐渐与心脏的血管生长在一起,这个过程在医学上被称为内皮化。内皮化意味着心脏血管的内皮细胞会在封堵器上形成一层细胞结构。当这一过程完成后,动脉导管的封堵器就完全长在体内了。 因此,内皮化的封堵器是可以维持终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