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冠心病和心脏瓣膜病的微创介入治疗,急诊介入技术救治危重急性心肌梗死,老年高危复杂...
主动脉狭窄就是心脏的一个正门,如果不经治疗的话或者治疗不及时,就会带来很多的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对心脏功能的障碍。 首先,就是心力衰竭,由于心脏的负担重了,心脏需要通过主动脉瓣严重狭窄的口去摄血,这个时候必然的心脏的做功会增加,长期就会导致心脏无法有效的泵血,最后引起心力衰竭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包括气促 呼吸困难等等。 其次,还可以出现一些心律失常,包括导致心脏传导系统的发生变化/房颤的等等,严重的时候还会出现晕厥,狭窄的瓣膜可能会导致全身的供血不足,特别是在体力活动或者应激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的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从而引起的晕厥或者出昏厥的这种表现。 再次,还有病人会表现为心绞痛。主要是因为心肌供血不足,心室的肥厚,导致了会出现一些胸痛不适的症状。 最后,还会出现一些感染性内膜炎,最严重的时候尤其是重度主动脉狭窄的病人,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治疗还会引起猝死,这是非常危险的,如果一旦猝死的话这种是很难救回来的。 因此,对这种重度的主动脉狭窄,一定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改善患者的远期的预后。
二尖瓣修复后是否需要服用抗凝药物,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术后二尖瓣的具体情况、手术时使用的修复技术、术后瓣膜功能和个人情况。如果二尖瓣修复术后瓣膜能完全关闭且无明显返流,通常不需要抗凝药。 若术后存在轻度返流或瓣膜功能不完全正常,医生可能建议短期或长期服用抗凝药物以预防血栓形成。对于经导管缘对缘修复(二尖瓣钳夹术)的患者,可能不需要长期抗凝治疗,而是根据基础疾病情况决定抗凝。如果合并房颤,肯定需要抗凝;若合并冠心病,可能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硫酸氢氯吡格雷。 对于开胸手术,若使用人工瓣环或其他修复手术,包括二尖瓣置换的机械瓣,需要终身抗凝;生物瓣可能需要短时间抗凝,之后可能无需继续。 因此,抗凝治疗是根据手术方式、个人情况和手术方案决定的。
主动脉置换手术在心内科中是一项复杂且高难度的心脏手术。尽管在经验丰富的医疗团队和先进医疗设备的支持下,手术成功率较高,整体风险可控,但仍存在一定风险。主要风险来源于患者的解剖结构形态和基础状况,如合并肾功能不全、肺功能不全和心脏瓣膜病,这些情况会显著增加手术风险。如果患者的基础状况较好,手术风险相对较低。 因此,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病变情况和现有医疗技术,制定最佳和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是最重要的。通过术前评估、术中操作和术后密切监测,可以有效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二尖瓣关闭不全可能会导致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或加重,它是肺动脉高压病人中常见的一个原因。 这种压力增高主要来自于左心系统的肺动脉压力增高,尤其是在二尖瓣功能严重受损,即中重度关闭不全,并且长期未经过规律治疗的情况下。这可能会导致左心房和肺静脉的压力增高,逐步发展为肺动脉高压。如果肺动脉高压进一步增高,它会加剧心脏负担,导致心脏功能进一步恶化,甚至可能引发全心衰竭。这还可能导致三尖瓣关闭不全,进而导致全心扩大,最终导致全心衰竭。如果再不加以控制,最终可能会发展为终末期心衰,此时治疗效果不佳。 因此,对于这类病人来说,一旦发生肺动脉高压,病情已非常晚期。所以,早期干预非常重要,以尽量避免发展到肺动脉高压阶段。
二尖瓣关闭不全是一种慢性疾病,主要影响心脏功能,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栓形成,增加卒中风险,并降低生活质量。 对于二尖瓣关闭不全,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至关重要,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早期发现和诊断后,及时进行抗心衰药物治疗,可以减缓二尖瓣关闭不全对心功能的影响。如果二尖瓣关闭不全进展到重度,或确诊为二尖瓣脱垂伴重度关闭不全,建议积极进行手术治疗,以挽救左心功能,保护心脏,减缓心脏重构。
主动脉瓣狭窄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主要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个方面。 先天性因素主要是瓣膜形态异常,如瓣叶数量不足、过多或畸形,特别是在亚洲人群中,很多病人的主动脉瓣是一个二叶瓣,称为二叶瓣畸形,而正常的主动脉瓣有三个叶,类似于奔驰标志的结构。如果病人是二叶瓣,发生主动脉瓣狭窄的几率可能比正常的三叶瓣病人来得早、来得快。 后天性因素是绝大多数病人的情况,这种主动脉狭窄也称为老年病,是老年退行性变。随着年龄的增长,主动脉瓣瓣叶可能发生钙化、纤维化,导致瓣膜变得僵硬和狭窄。另一个原因是风湿性心脏病,这种病在过去较多,现在仍然可以见到一些,主要是引起瓣膜组织的慢性炎症和损害,最终导致主动脉瓣狭窄。此外,还有一个少见的原因是感染性瓣膜性病变,包括感染性心内膜炎等,这些感染主要通过引起瓣膜的炎症和破坏,进而导致瓣膜狭窄。
在决定主动瓣狭窄患者选择瓣膜置换类型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首先,必须考虑患者的年龄和健康状况。主要有两种瓣膜类型:机械瓣和生物瓣。机械瓣的优点是耐久性好,寿命较长,但缺点是需要终身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以预防血栓形成。接受机械瓣置换的患者需要定期到门诊抽血,检测凝血功能,以评估华法林抗凝的效果。这种瓣膜更适合年轻的患者或需要长期抗凝治疗的患者。 另一方面,生物瓣由人工或动物组织制成,与人体相容性好,因此不需要终身服用抗凝药物。然而,生物瓣的耐久性比机械瓣短,通常寿命为10至15年。对于年轻患者来说,如果植入生物瓣,可能在他们的一生中需要再次置换。生物瓣主要适用于年纪较大或不适合或不能耐受长期抗凝治疗的患者。目前,微创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大多使用生物瓣,因此主要适用于高龄且不适合外科手术的患者。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生物瓣主要用于年纪较大的患者。
二尖瓣修复术后出现的后遗症,其实发生率相对是比较低的。这些后遗症的具体情况,因不同的手术方式可能不太一样。主要的后遗症包括: 1. 最常见的是心律失常,尤其是房颤。很多病人做了二尖瓣手术以后,会出现房颤,这个房颤的发生率可能会增加,尤其是过去已经存在这种心律失常情况的病人。这种病人往往可能需要接受一次射频消融手术来解决房颤的问题。 2. 第二个后遗症是瓣膜功能不全,即瓣膜的二尖瓣返流的增加。尽管术后的修复通常可以减少或消除这种二尖瓣的返流,但在少数情况下,术后可能会出现瓣膜功能的再次退化,或者返流的复发。 3. 第三个后遗症是血栓和抗凝的权衡。如果二尖瓣做了机械瓣,术后可能长期需要吃华法林。如果不定期监测INR,可能会出血,也可能会形成血栓,这可能就是出血和血栓的风险。当然还包括一些感染的问题等等。 这些风险相对来讲,只要术后定期密切随访,后遗症还是可控的,很多情况下是可以避免的。
对于一个患有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病人,是否可以进行体力活动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症状控制情况以及治疗方案的效果。在决定是否进行体力活动时,需要考虑几个因素。如果病人的二尖瓣关闭不全程度为轻中度,可以适量进行日常体力活动,但仍建议避免高强度运动,如竞争性体育项目,包括马拉松等。主要应以有氧运动为主,如步行、慢跑或骑自行车等。同时,病人需要定期随访。 对于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尤其是那些有明显的症状,如气短、经常胸闷、乏力,或者左心功能受损的人,应限制剧烈和重体力活动。过度的体力活动会增加心脏负担,加重症状,可能导致心功能恶化。在这种情况下,病人的运动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根据心脏功能选择合适的运动量和强度。
主动脉狭窄通常是一个慢性进行性疾病,它不会自愈。 这种病变的发展通常是由于瓣膜的退行性变或其他结构问题导致的。这些变化在没有治疗的情况下一般不会自行逆转。一旦主动脉狭窄进展到中重度,将会严重影响预期寿命。国外的一个大样本注册研究发现,如果病人达到重度主动脉狭窄,两年内不进行治疗,死亡率能高达50%。 因此,建议患者及早就医,并积极解除主动脉管狭窄,无论是通过外科换瓣还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在这个阶段,药物治疗效果并不好,只有尽早干预,尤其是对于中重度主动脉狭窄合并有症状的病人,才能最大限度地改善病人的远期预后和维持心脏功能。
老年人患有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可能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症状,通常需要手术干预。随着微创介入手术技术的发展,年龄不再是手术的绝对禁忌证。我们曾为90多岁的患者成功实施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手术,这种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被认为是老年人主动脉瓣重度狭窄的更合适选择,相比传统开胸手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手术一般只需局部麻醉或轻度镇静,避免了插管,这对老年人是一大优势。全身麻醉可能给合并心脏和肺功能不佳的老年人带来风险,而TAVI(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手术可以减少这些风险。 此外,TAVI手术的恢复时间比传统手术快,患者能更快恢复正常活动,这对老年人特别有益。许多老年人术后可能需要长期卧床,这会带来问题,而TAVI手术则可以实现快速出院和康复,减少这些问题。总体而言,老年人患有严重主动脉瓣狭窄仍需手术治疗,年龄不是手术禁忌证,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可能是这些患者的最佳选择。
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通常不能完全治愈,但通过合理的治疗和管理可以有效控制症状、改善心功能,并预防心脏进一步损害。 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决定,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预后。现在,许多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病人通过强化的抗心衰治疗和新四联药物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随着介入技术和外科手术的进步,许多病人接受了微创治疗,治疗后返流程度明显减轻,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症状都有明显改善。在某种意义上,这也算是达到了临床治愈,能够很好地改善生活质量。
二尖瓣修复手术通常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的首选方法之一,尤其是对于由二尖瓣脱垂引起的二尖瓣关闭不全。虽然所有手术都存在一定风险,但总体而言,二尖瓣修复手术被认为是相对安全的,尤其是随着微创技术的出现,风险变得更加可控。 成功的二尖瓣修复手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心功能,并提高长期预后。相比之下,置换手术可能会带来更多问题,例如,如果置换了机械瓣,患者可能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并面临机械瓣相关并发症的风险;而生物瓣则可能存在预期寿命问题和衰败问题。 因此,无论是开胸修复还是微创经导管缘内缘修复,二尖瓣修复手术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主动脉瓣置换术是一种目前较为常见且有效的治疗方法。尽管术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包括药物和器械的发展,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已经相对较低。 主要的并发症包括: 机械瓣置换后可能出现的血栓形成和栓塞、瓣周漏、手术后感染、出血以及抗凝药物引起的出血等。此外,还可能出现瓣膜功能障碍,尤其是生物瓣随着时间推移可能出现的瓣膜衰败,这可能需要再次进行瓣膜置换,以及瓣膜脱垂等问题。心律失常也是并发症之一,如房颤,以及传导阻滞问题,特别是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I)后,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植入永久起搏器。其他并发症还包括肾功能不全、呼吸性肺炎、气胸和血管并发症,如血管损伤和动脉畸形等。目前,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已经相对较低,主要还是与生物瓣的衰败和半自动问题有关。
主动脉瓣少量反流在医学上被称为主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这种状况的治疗必要性取决于反流的程度以及是否伴有症状或其他心脏问题。 通常情况下,如果主动脉瓣反流程度轻微且无明显症状,通常不需要特别治疗,只需定期随访。随访包括心脏超声检查,至少每年进行一次,以监测反流情况是否加重。如果反流情况加重,并且伴有心脏结构的改变,如心室扩大或射血分数降低,同时合并有其他心脏疾病,即使反流程度轻微,也可能需要药物治疗干预。
主动脉狭窄的分度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来判断的,这些标准包括跨瓣流速、平均跨瓣压差和瓣口面积。患者通常在超声报告上看到自己的狭窄程度是轻度、中度还是重度。医生建议做超声心电图,是因为这是判断狭窄分度的主要方法。狭窄分度主要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具体来说,如果瓣口面积在1.5平方厘米以上,或者压差小于25毫米汞柱,峰值流速小于2.69米/秒,那么这种情况属于轻度狭窄。当瓣口面积在1到1.5平方厘米之间,压差在25到40毫米汞柱之间,峰值流速在3到4米/秒时,这种情况被称为中度狭窄。对于重度狭窄,瓣口面积会小于1平方厘米,压差大于40毫米汞柱,平均跨瓣流速达到4米/秒。 有时候,对于心功能较差或主动脉瓣病变时间较长的患者,他们可能会出现低流速低压差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可能会进行多巴酚丁胺试验,以进一步判断狭窄的严重程度。
心脏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症状因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病程的长短而异。 在早期,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很多是在体检时才发现关闭不全。主要表现为活动后轻度疲劳、气促和心悸。随着病情进展,二尖瓣关闭不全加重,患者可能会经历明显的症状,如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感到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需要坐起或站立才能缓解。更严重时,可能出现端坐呼吸,即平躺时呼吸困难,需坐位或抬高上肢来缓解。伴随症状可能包括胸痛、头晕、晕厥,严重时甚至咯血。
主动脉狭窄可以类比为我们心脏的正大门,就像房子的正门一样。当主动脉瓣的瓣膜开口变窄时,就相当于正门打不开了,导致主动脉瓣的血流受阻或受限,形成一种心脏瓣膜病。 主动脉瓣位于左心室和主动脉之间,其主要功能是在心脏收缩时将血液从左心室推向主动脉,在舒张期防止血液从主动脉返流回心室。它是心脏过程中最重要的门,因此当它出现狭窄时,往往会带来一些严重的症状。
经过成功的二尖瓣关闭不全修复手术以后,只要术后即刻二尖瓣返流从重度减少到轻度或微量,大多数患者都可以得到非常好的改善,并且复发风险相对较低。但为了减少复发,定期随访和心脏超声检查非常重要。不能认为做了二尖瓣修复手术后出院效果很好就不再关注,这是不对的。需要定期到医生门诊就诊,因为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术后对血压和心率的控制尤为重要。如果出院后血压和心率控制不佳,返流可能会增加。 因此,出院后的药物治疗和根据检查结果对药物的调整,对预防二尖瓣关闭不全修复后的复发非常重要,也有助于确保瓣膜功能和稳定,以及患者的长期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病因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原发性的,也就是瓣叶本身的病变,这类病因主要是二尖瓣本身的结构异常或损伤导致的,也称为器质性的二尖瓣关闭不全。其中包括最常见的二尖瓣脱垂,以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细菌或病毒感染心脏瓣膜后导致瓣叶无法完全闭合,还有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瓣膜炎症和纤维化,以及先天性心脏病如先天性二尖瓣裂的畸形。 第二类是继发性的,与瓣膜结构无关的心脏病变,以及一些特定的综合征相关的原因。这类情况下,二尖瓣本身没有问题,而是因为心房和心室的扩张导致瓣环扩张,进而引起二尖瓣关闭不全。最常见的是心肌梗死后乳突肌受损导致的二尖瓣功能失调,还有长时间房颤导致心房扩大进而影响二尖瓣环。此外,一些自身免疫或遗传性疾病,如马凡氏综合征和先天性瓣膜畸形综合征等,也会影响二尖瓣并导致关闭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