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适合进行一些有助于静脉血液回流、增强腿部肌肉力量且不会过度增加静脉压力的运动。这些运动包括: 1.散步:患者可以在平坦的道路上以舒适的速度行走,每次30分钟以上,每周进行3至5次。 2.游泳:根据个人体力调整,一般建议每次游泳30至60分钟。 3.骑自行车:包括室内健身车,建议每次骑行30至45分钟。 4.踮脚尖运动:患者站在平地上,双脚与肩同宽,缓慢踮起脚尖,将身体向上抬起,保持几秒钟后再缓慢放下,重复进行10至15次,每天进行3至4组。也可以在坐着的时候进行垫脚尖运动,同样能锻炼腿部肌肉。
深静脉血栓更易发生在下肢,主要原因有三个。首先,在日常活动中,人们大部分时间处于站立或坐位,下肢距离心脏较远,受到重力影响,使得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需要克服更大的阻力,相较于上肢等部位,血液回流相对缓慢,特别是在长时间保持坐姿不动的情况下,如久坐不动的上班族,腿部缺乏有效的收缩和舒张活动来辅助推动血液回流,导致下肢静脉血液瘀滞,进而形成血栓。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长期站立工作等因素,下肢静脉瓣功能会减退,导致血液回流不畅,血液在局部容易积聚淤积。第三,下肢容易受到各种外力的撞击和挤压,如工作过程中腿部受伤、摩擦、拉伤肌肉等,这些都可能导致下肢深静脉血管内皮损伤,进而形成血栓。此外,医源性因素,如涉及医疗操作的下肢股静脉深静脉置管,也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对于女性而言,在妊娠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会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增大的子宫可能压迫下腔静脉,进一步阻碍下肢静脉回流,在这些因素的双重作用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会明显升高。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静脉血流缓慢,这通常由长期卧床或久坐不动引起,特别是在重大手术后或脑血管意外如脑梗后,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导致下肢活动减少,肌肉泵作用消失,使得静脉血流速度明显减慢。心力衰竭也会导致体循环淤血,进而使下肢静脉血流瘀滞。第二个原因是静脉壁损伤,包括化学性和机械性损伤。化学性损伤主要是由于静脉内注射刺激性或高渗溶液引起,而机械性损伤则由外伤导致,如局部挫伤、撕裂伤或刺伤。反复穿刺静脉或留置导管也可能导致血栓形成。感染性损伤,如静脉周围感染灶累及静脉导致静脉炎,也会损伤静脉壁,进而形成血栓。第三个原因是血液的高凝状态,这可能由先天性因素如抗凝血酶III缺乏或蛋白C相关基因缺陷引起,称为易栓症的表现。后天因素包括恶性肿瘤、妊娠及产后手术,这些情况都会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成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之一。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患者会出现患肢突然的肿胀和疼痛,这种症状在站立或行走时会明显加重。其次,患肢会出现可凹陷性的水肿,软组织张力增高,局部下肢皮温也会随之增高。此外,小腿肌肉、内侧的骨三角区、患侧的腘窝腘肌以及腹股沟内侧都会出现压痛。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2至3周后,患者可能会出现患肢浅静脉的显露和扩张。
下肢静脉曲张手术通常涉及切除部分血管,但这一般不会对身体造成严重不良影响。人的静脉系统,尤其是下肢静脉系统,分为浅静脉和深静脉两套系统。浅静脉主要负责收集皮肤和皮下组织的血液。在下肢静脉曲张手术中,通常切除和处理的是病变的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这些都属于浅静脉。而深静脉系统在静脉回流中起着更为重要和关键的作用,它能够承担起大部分的血液回流任务。当浅静脉被切除后,深静脉可以通过扩张和增加四肢循环来代偿浅静脉的功能。 人体本身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在浅静脉被切除后,会逐渐建立侧支循环,一般在手术后的数周或数个月内,侧支循环的建立会逐渐完善。术后,静脉功能反而可能会得到改善,因为反流解除后,局部的静脉淤血和反流得到改善,血流回流更加顺畅,静脉压力减轻,从而可以缓解症状。另外,如果不对下肢静脉曲张进行治疗,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如皮肤溃疡、静脉血栓形成等。因此,手术切除曲张静脉还可以降低这些并发症的风险。
预防下肢静脉曲张的一些有效方法包括: 1.注意生活方式: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对于必须长时间站立的工作人群,建议每隔30至60分钟活动双腿,如踮脚尖、屈伸关节等简单动作。需要久坐的人群应定时起身活动,伸展腿部肌肉,走动几分钟以减轻下肢静脉的压力。 2.适量运动:规律的运动对于预防下肢静脉曲张非常重要。适合的运动包括散步、跑步、游泳和骑自行车等。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3.抬高下肢:在休息时尽量抬高下肢,使其高于心脏水平,有助于重力作用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下肢静脉的压力。 4.穿着医用弹力袜:对于有下肢静脉曲张家族史或从事易患职业(如长时间站立或久坐)的人群,穿着弹力袜是很好的预防措施。 5.控制体重:对于肥胖人群,控制体重是预防下肢静脉曲张的有效措施。 6.戒烟:对于吸烟人群,戒烟对预防下肢静脉曲张也有帮助。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方法包括: 1.在生活习惯方面,要避免久坐久卧,定时活动。例如,坐一段时间后应起身走动。同时,需要戒烟和控制体重,以降低血液粘稠度。 2.对于特殊人群,尤其是手术后的患者,应尽早下床活动。如果不能下床活动,应尽量进行下肢屈伸运动,即踝泵运动。 3.对于孕产妇,需要进行适当的运动,并穿着医用弹力袜,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4.在医疗干预方面,应在医生指导下,对高风险人群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 5.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可以使用间接性充气加压装置,以促进腿部血液循环。
下肢静脉曲张的主要症状包括以下几点: 1.浅静脉扩张和迂曲:患者的下肢,尤其是小腿内侧和后侧的皮肤表面,会出现像蚯蚓一样扩张迂曲的浅静脉。随着病情发展,静脉会变得更加粗大和明显,甚至成团块状。 2.皮肤色素沉着:进一步出现踝关节及周围小腿皮肤颜色的色素沉着,颜色从淡褐色逐渐加深为棕褐色和黑色。皮肤逐渐出现干燥、脱屑和变薄的情况,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湿疹样改变伴有瘙痒。 3.皮肤溃疡:病情进一步进展时,皮肤可能开始出现溃疡,这些溃疡通常难以愈合,容易反复感染。 4.下肢沉重和酸胀感: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症状明显加重,休息抬高患肢后可有一定程度的缓解。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刺痛和胀痛,部位主要集中在曲张静脉所在区域的小腿肌肉。 5.下肢水肿:下肢水肿一般从踝关节开始,逐渐向上蔓延。晨起时较轻,随着白天活动的增加而加重。 6.静脉性跛行:长时间行走后,腿部的疼痛和沉重感难以忍受,不得不停下来休息。休息后症状缓解,但继续行走一段距离后又会出现同样的症状,类似于动脉性跛行,但发病机制不同。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在症状消失后,是否可以停药,必须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根据具体病情和血栓复发风险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患者不能自行决定停药,以免造成严重后果。一般不建议停药的情况包括:一是血栓复发风险高,例如仍存在长期卧床、恶性肿瘤等可能导致血液高凝状态的情况,即使症状消失,血栓也容易复发,因此不建议患者自行停药;二是有遗传性易栓症的患者,体内存在导致血液凝固的基因突变,如蛋白C、蛋白S和抗凝血酶III缺乏等,这类患者需要终身服用抗凝药物;三是抗凝周期的情况,对于大部分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抗凝治疗是基础治疗,通常建议抗凝治疗疗程为3至6个月。对于首次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且有可逆性危险因素(如手术、外伤等)的患者,建议足疗程抗凝治疗。疗程结束后,经临床医生评估,如果血栓基本危险因素已消除,通过超声检查确认下肢深静脉内的血栓基本清除,这时可在临床医生指导下考虑停药。另一种情况是,医生在考虑停药时,通常会逐渐减少药物剂量,观察患者是否有血栓复发迹象,这个过程称为桥接治疗。如果在减药过程中没有出现异常或血栓复发,才能最终确定停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