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擅长心血管内科疾病的诊断治疗,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康复治疗
心悸气短,不是一种单独的疾病,而是一种非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多种疾病都有可能会引起这种临床症状,也有一些并没有器质性的病变,部分人群也偶尔会感觉到心悸气短,比如健康人群在严重疲劳、休息不好、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状况下,也有可能会出现偶然的心悸和气短。 一些人群在饮酒、饮用浓茶和咖啡等状态下,也有可能会出现一过性的心悸和气短。如果是中老年人群,反复出现心悸气短,则需要警惕一些心脏疾病或者是肺部疾病,比如冠心病、心律失常等,都有可能会引起该种临床症状。
心肌致密化不全是一种少见的心脏疾病,可以分为多种临床类型,比如常见的有良性心肌致密化不全以及心肌致密化不全合并心律失常、扩张型心肌致密化不全、肥厚型心肌致密化不全等,不同类型,其预后也有所不同。 但其主要表现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以及体循环栓塞,其它还有可能会引起心源性猝死、生长发育受限等。而心力衰竭是心肌致密化不全最常见的原因。
临床上检测的心肌酶谱,主要包括谷草转氨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以及羟丁酸脱氢酶等。心肌酶六项,如果出现升高可能提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细胞的损害,比如心脏功能衰竭、心肌炎、心肌梗死等患者人群中都可能会导致心肌酶六项指标出现增高。 此外,一些严重的全身性疾病,比如脓毒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以及各种物理化学损伤等都有可能会导致该指标出现增高。一些肌肉性质的疾病,比如肌炎和肌病,也有可能会引起该指标出现增高。
心肌病临床上分为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心肌病,愈后有所不同。临床上以扩张型心肌病最为常见,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平时要注意生活方式的改善,适量的运动,避免过于劳累感冒以及情绪激动。 出现心脏功能衰竭以后,要限制钠盐摄入和限制饮水量,监测每日的尿量和体重变化。长期规律的使用治疗的药物,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如果扩张型心肌病,能够得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预后,延长患者的生命。
部分心肌梗死患者在早期并没有特异性的临床症状,而是突然起病。部分患者在起病之前,可能存在胸部疼痛或者胸闷、休克反应、心力衰竭以及其它的一些全身症状为先兆期。 特别是心肌梗塞患者的早期,可能具有不同程度的胸闷、气短或者胸痛等。如果本身就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在体力活动或者情绪激动等原因情况下,突然出现胸闷、胸痛、气短等,则需要高度引起重视,及时的就诊。
心梗的患者如果病情处于急性期,一般主要是以流质或半流质的饮食,等待病情稳定以后,再改为清淡容易消化的软食。 需要严格的控制热量,既要保证患者每日必须的热量和营养,又要避免高热量饮食,增加心脏负担。 进餐应该定时定量,少食多餐,避免油腻煎炸食物。也不适宜食用生冷食物,主要以清淡的饮食为主,适当的增加新鲜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适当的食用一些优质蛋白质促进恢复,保持患者营养状态。
心肌梗死以后长期用药种类比较多,一般主要包括预防血栓的药物、他汀类的药物、降压药或者降糖药物等,β受体阻断剂、扩张血管减少胸痛发作次数的药物等,具体的用药也是因人而异的,需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个体实际情况来选择应用。 如果没有相关的禁忌症,并且血压能够耐受,多数心肌梗死的患者,还需要长期使用acei类或者arb类的药物,因为这种类型的药物有助于改善心肌重构,稳定心脏功能。
心肌梗死在发病之前,部分患者可能有一定的征兆,但部分患者也并无特殊的临床征兆。如果中老年人群,特别是长期有心肌梗死的高危因素的人群,突然出现胸部不适、肩背部不适、颈部下颌不适、头晕、呼吸困难、胃部不适甚至恶心等,就需要警惕急性心肌梗死发作之前的征兆。特别是突然出现剧烈的胸痛和胸部憋闷或疼痛,时间超过15分钟以上,就应该高度警惕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如果是成年人,心肺复苏潮气量一般在500到600毫升之间。一般心肺复苏在按压30次以后,应该立即开放气道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比例为2:30。单纯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时,按压力量应该足以使胸骨下沉大于五厘米,每分钟按压的频率至少为100次。 此外,除了积极的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以外,还应该维持有效的血液循环,防止脑缺氧以及脑水肿。
首先,心电图上出现u波,并不代表就一定患有疾病,u波是t波以后出现的一个低振幅的波形,是心动周期中最后的一个小波。在标准肢体导联中大约有50%到90%的几率可以发现u波,而胸导联几乎都可以见到u波,所以,出现u波有时候是正常现象,并不就是疾病。 需要重点观察u波的形态以及振幅等。如果出现u波形态的改变,比如u波增大、振幅增高等,则有可能是一些疾病,比如出现u波明显增高,则多数提示为低钾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