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肾病是因为长期的高血压造成肾脏小动脉的硬化导致的病变,患者往往会出现轻到中等程度的蛋白尿,会出现肾小管肾间质的损伤。作为这个疾病的治疗,主要要控制患者的血压,一般来说血压要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能够大大延缓肾病的发展速度。 如果患者的血肌酐没有超过265微摩尔每升,原则上建议首选普利类或者沙坦类的降压药,能够减少尿蛋白控制血压,还能够降低肾小球囊内压来保护肾脏。同时也要针对高血压造成的其他脏器的损害进行治疗。
大多数的肾病是肾小球的病变,根据肾小球病变的部位和程度的不同,给肾病的病理进行分型,临床上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常见的肾小球病变的病理类型。 主要包括微小病变性肾病、弥漫性毛细血管内细胞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局灶节段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除此以外,一些继发性的肾脏疾病也有几病理的表现,比如糖尿病肾病可能有特征性k-w结节。
大多数尿蛋白阳性的患者的确是肾病,正常的情况下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血液中,血液从肾脏中经过的时候如果肾小球出现病变可能会导致尿蛋白也就是所谓的肾炎,这是最常见的尿蛋白的原因。 但是如果患者因为某种原因导致血浆中某种蛋白质浓度特别高,比如多发性骨髓瘤、横纹肌溶解都可能会造成溢出性的蛋白尿,青少年出现生长过程中一过性的尿蛋白。 另外,胡桃夹现象也能够引起少量尿蛋白,这些情况并不是肾脏的病变。
肾病与营养的关系。肾病的患者往往会出现营养不良;而营养不良,反过来,对于肾病也可能会产生一些影响,由于肾脏疾病的存在,患者可能会出现大量的尿蛋白,蛋白质从尿液中漏出以后会引起低蛋白血症。 但在早期的疾病的状态下,患者仍然不能高蛋白饮食,因为蛋白质摄入越多,可能会导致尿蛋白越多,可能会进一步加重肾功能的损伤。而已经进入到透析的患者,包括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如果患者仍然是有严重的营养不良,这个时候可以加强营养摄入的支持,改善营养状态,对疾病的预后有帮助。
膜性肾病是一个病理学的诊断名词,是一种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患者的肾小球基底膜与上皮细胞之间由免疫复合物沉积。 这个地方有炎症反应,损害肾小球滤过屏障,导致患者出现大量的尿蛋白。根据电镜的检查,膜性肾病分成四个时期。 其中二期膜性肾病指的是患者肾小球基底膜有增厚,可以看到基底膜与上皮细胞之间有电子致密物的形成,还可能会看到钉突,这种病理表现称之为二期。
肾病包括肾炎、肾病综合征、肾衰竭、间质性肾炎等等各种类型。常见的一些并发症,主要是可能会造成高血压。因为肾脏病变会引起血管紧张度增加,造成水分的潴留,血容量的增加会导致患者血压升高。 如果发生肾功能衰竭,患者可能会有肾性贫血、电解质紊乱、冠心病、心力衰竭、肺水肿等等这些并发症。肾病综合征可以引起感染、急性肾衰、重要脏器的血栓等等。
肾病综合症患者的诊断条件是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3.5克,血浆白蛋白浓度低于30克每升,说明患者肾小球遭到严重破坏,但是实际上能够造成肾小球损伤的病因很多,所以治疗上还是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多数为免疫系统紊乱造成的肾病综合症,往往需要使用激素或者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包括慢性原发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造成的肾病综合症,都需要这样的药物,如果是糖尿病造成的肾病综合症患者需要使用口服降糖药或者胰岛素控制血糖。
膜性肾病是肾小球肾炎的一种病理类型,可能是原发性的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肿瘤等等这些疾病损伤到肾小球造成的一种损伤类型。 膜性肾病根据电镜的表现,临床上将这样的疾病一共分成四个时期,其中第二期的膜性肾病指的是在光镜下看到肾小球毛细血管有增厚。 并且形成医学上特称的“钉突”,在电镜下能够发现足细胞上有电子致密物的沉积。这种情形,患者往往会表现出大量的尿蛋白。
高血压是肾脏疾病的一个重要并发症,大概有百分之七八十的肾脏疾病的患者都会出现血压的升高,这叫做肾性高血压。 肾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因为肾脏存在疾病导致水分排泄障碍、尿量减少、水分会造成浮肿造成血管内液体增加也就是血容量增加会升高血压,二是肾脏有疾病的情况下会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会导致血管紧张度增加和血压升高。
实际上医学上并没有原发性肾病的这个概念,但是有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以及原发性肾病综合症。 这两个名词肾病或者肾炎指的是肾小球出现病变,肾小球滤过屏障出现损害,出现蛋白尿血尿,甚至造成肾功能的衰竭。 能够造成肾小球的病变的原因很多,可以是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等等;也可能没有特殊的病因,因为患者身体免疫功能紊乱造成的问题,这种状态下就叫做原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