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肺癌肿瘤增大压迫或直接侵袭引起完全性或不完全性上腔静脉阻塞,血液回流受阻,侧支循环形成。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头痛、颜面部及上肢水肿、浅表皮下侧支循环形成及颈静脉怒张等。 当长期的浅表皮下静脉怒张时,会导致皮肤张力过大,引起张力性水泡。上腔静脉压迫综合症属于肿瘤急症,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相关的影像学检查,易于做出诊断,病情发展迅速,需要紧急处理。
肺癌的手术方式可以分为局部切除术、肺叶切除术、肺段切除术、全肺切除术、支气管袖状成型肺叶切除术、支气管肺动脉双袖成形肺叶切除术、气管隆嵴切除重建术及体外循环下心血管切除重建术等,解剖性肺叶切除术是首选手术方式,是目前肺外科最常用的术式。 约占肺切除总数的60%~75%,肺癌外科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选择。
STC指的是特异性靶向生物疗法:采集患者外周血实验分离单个核细胞,在多种细胞因子诱导下,增殖分化出抗肿瘤活性的免疫细胞,再通过相关方法回输给患者,达到增强患者免疫功能和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 主要的优点是治疗更准确,作用更强大,抗肿瘤范围更广,抗肿瘤效果更持久。适用于早期患者术中或术后的治疗。肺癌能不能运用STC治疗,主治医师会根据患者具体病情来判断。
肺癌的生存周期也就是预后。肺癌由于早期诊断困难致使肺癌预后差,86%的患者在确诊肺癌后5年内死亡,只有15%的患者在确诊时因病变局限5年生存率可达50%,因此肺癌的愈后取决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有研究表明,肺癌的筛查可以发现Ⅰ期肺癌,并可提高患者生存率。所以应该改变目前的诊疗模式,重点普及筛查,提高早期肺癌的诊断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阻塞性肺炎是较常见的肺部感染性疾病及有分泌物引流不畅气道阻塞所致,引起阻塞性肺炎的病因可以分为功能性和器质性病变。 中央型肺癌进展到中晚期时由于肿瘤的压迫可引起肺不张及阻塞性肺炎。抗菌药物是治疗中央型肺癌合并阻塞性肺炎的主要药物,了解诱发感染的病原菌种类与药物敏感性,决定了抗菌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所以在进行抗菌治疗之前应完善痰液培养及药敏实验,来决定选取哪一种抗菌药物治疗。
大量临床数据显示Ⅰ期、Ⅱa期、Ⅱb(T2N1)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最有可能通过手术获得良好的生存率,具体的手术方式应当根据肿瘤的范围、患者的心肺功能来选择。 Ⅱ期患者,完全切除术后应给予常规辅助化疗,完全切除术后的患者不需要辅助放疗,不完全切除者推荐扩大手术范围或辅助放化疗。高龄、心肺功能差、不能耐受手术的肺癌患者通常选择姑息放化疗。
肺癌发生肿瘤远处转移会引起相关的症状和体征,肺癌远处转移中以小细胞肺癌居多,也可见于未分化大细胞、腺癌和鳞癌等。 肺癌的远处转移常见有:脑、中枢神经系统转移,肝转移、骨转移、肾上腺转移。当肺癌发生脑、中枢神经系统时,常有颅内压增高的征象如头痛、呕吐等,还可表现眩晕、共济失调、复视、性格改变、癫痫发作,或一侧肢体无力甚至半身不遂等神经系统症状。
头晕是人的一种主观的感觉,周围位置在旋转,失去平衡感觉,常常表述为视物旋转,多数人伴恶心、呕吐、耳鸣。眩晕包括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中枢性眩晕以小脑和后循环缺血病变为主;周围性眩晕的原因则比较多:美尼尔病、耳石症、良性位置眩晕等。 发生难以缓解的头晕时,应完善头颅ct、颅脑血管多普勒等检查,将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区分。肺癌发生颅内转移时也可能导致头晕症状。
肺炎按照病原体的分类可以分为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真菌性肺炎、寄生虫性肺炎,其中结核分支杆菌所致的肺结核病,虽然有时称为结核性肺炎。 但通常作为特殊类型独立分组,肺结核病是结核分支杆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性疾病,占各器官结核病总数的80~90%。 其中痰中排菌者称为传染性肺结核病,需要进行抗痨治疗。
依据组织病理学分型,肺癌分两大类: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又分为,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腺癌、大细胞肺癌等。 其中腺癌目前分为:原位腺癌,旧称细支气管肺泡癌;微侵袭性腺癌;侵袭性腺癌(包括旧称的非粘液性细支气管肺泡癌);其他侵袭性腺癌(包括旧称的黏液性细支气管肺泡癌)。目前建议不再使用细支气管肺泡癌或混合亚型腺癌的名称。